第一次聽到三毛和她的《撒哈拉的故事》,還十分詫異,因為記憶中三毛是《三毛流浪記》里的三根頭發的小男孩三毛,現在想想自己也真是夠無知可笑的。真正開始關注三毛是3年前自己辭職后的那段日子,那是自己活了二十幾年,第一次停下忙忙忙的狀態,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雖然對未來依舊一片混沌,但是心底了有一種強烈的聲音告訴自己,一定得改變現狀,一定得跳出現有的困局,去重構一個新的自我。或許人在這樣的一個節點,很容易被“異類”所吸引,而三毛恰恰是這樣的“異類”。
從三毛最有名的《撒哈拉的故事》,到《雨季不再來》《哭泣的駱駝》《稻草人手記》《送你一匹馬》《溫柔的夜》等等,越看越入迷,一口氣把三毛的那幾本經典的書都看了一遍。令我如此著迷的不只是她“萬水千山走遍”的流浪經歷,和她敢愛敢恨的情愛故事,更多的是她的那片“真”,她用樸實真誠的文字給大家呈現了自己的人生體驗,她很少直接去告訴讀者該怎樣去生活去待人,而是以記錄生活的方式傳達自己的內心世界、生活態度和人格。
然而,好幾次,我跟一些朋友談到自己喜歡三毛,朋友一下子臉色就變了。我明白,因為很多人一提到三毛,就會想到她自殺的結局,或是三毛最后人生十年的消極避世的態度,覺得三毛這個人過于自我、太消極、太詭異。對于這,我只能苦笑無語。很多人總是習慣給別人貼標簽,在并沒有全面了解另一個人的情況下,強化和放大自己所看到的對方的“不完美”,因為這一些所謂的“瑕疵”而抹滅一個人之前所有的“好”。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有資格去定義別人,尤其是對這個人了解的還不夠通透,這種評論只能說是judge。
我不敢說自己讀懂了三毛的一切,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三毛的一字一句都在傳達她的內心、態度和人格。從她的文字中,能看出三毛是一個對他人真誠善良,敢愛敢恨,對生活無比熱愛,充滿好奇,即使在困境中依舊懂得品味和欣賞生活,她的每一天都是嶄新的,而且骨子里始終有著“冒險家精神”的人;更重要的是,她擁有獨立自由愛憎分明的人格,對自己坦誠。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從生到老,多在活給別人看的圈子里。三毛具有活給自己看的本事,她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活成了自己最想成為的模樣。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樣,她屬于“異類”,或多或少,與這個社會有些格格不入,會有種內心的孤獨感,三毛有一個荷西是她的幸運,因為對于這樣一個向往心靈自由的女子,會被世人所不理解,荷西不僅給予了真誠熾熱的愛,更給予了最大的包容,正如三毛在《大胡子與我》里提到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一個人不應該也不可能完全進入另一個人的身體和心靈。如果兩個人在一起,是交換了一半,那么也就失去了各自的魅力。當然,“另一半”的意思不是這樣絕對的,它強調的是把對方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強調的是珍惜。但是,與其把一半換一半,不如把彼此當成人生旅途的伴侶。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荷西的離去對三毛的打擊為何如此之大,而且又是這樣一個“活一世比過別人活十世”的傳奇女子。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了解一個人一件事,會去研究其他人對這個人/事的負面評價,去了解到底“負”在哪里,因為感覺這樣才能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去做出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網絡上有不少關于評論三毛“不好”的文章,比如李敖評三毛是“三毛式偽善”,說三毛長得丑。我不想過多去評論李敖的觀點,也不想被認為在為三毛辯護,我只想說,首先,連自己都無法做到完美,又如何去苛求其他人必須是“完美”的,其次,歷史中被眾人稱為“偉人”的人都有那么多不足,都會犯大錯,這些不足和犯錯絲毫不影響這些人被稱為“偉人”,三毛并不算是偉人,但她的活法,到至今都依舊在為許多人打開看自己看世界的另一扇窗,也激勵了不少人重燃對人生的追求和熱情,光從這一點,她就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那些缺乏營養的苛責式評價,只能應和那句話,受得起多大的贊美,就經得起多大的詆毀。
人生會有很多責任,生活會有盡不完的義務,生命真的太短暫,但生活可以變簡單,或許眼下的條件不允許我們活得那樣灑脫,會被各種規矩和現實中的無奈束縛在一片小天地里,但只要心是自由的,只要你有足夠的意念,努力去付出行動,按照自己的意愿過一生,誰說不能實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