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 blog 鏈接: http://wangxu.me/cloud/2016/07/24/standardization/index.html
感謝組織,大概2009年到2011年期間,我曾經做過一段中國移動云計算開源與標準化方面的協調人,也先后代表中國移動和盛大云計算參與了一些云計算相關的標準化工作,因此小有一些發言權。
遙想當年,和領導兼合作伙伴、標準化所(現在是標準化院)的周主任一起聊標準化的時候,有一個深切的感觸——
表面上看,標準化工作就是在設置門檻來限制準入者,這些限制似乎就是標準化的商機所在。然而,更加高瞻遠矚的標準化工作者,并不僅僅把眼光停留在評測和準入機制上,他們會把產業的發展趨勢、國家和社會的需求體現到標準當中去。
這里不僅僅是讓參與標準制定的人給后來人設置難度,讓后進入行業的人達到門檻的要求;也會通過給出科學的評測體系,讓參與者有可以比較和競爭的依據;更有施展的空間,讓創新者可以在不設門檻的地方大膽突破,超越前人。
也正因為如此,標準化工作對參與人員的大局觀和技術的理解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過度標準化和缺乏標準對產業的發展同樣是有害的。
簡單舉一個例子,對于互聯網的數據中心(IDC),制冷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因為全速運轉的計算機會釋放大量的熱能,所以高檔 IDC 會有很好的制冷能力,讓服務器們冷酷到底。然而,當我們制定云計算標準的時候,是不是要對服務商的數據中心制冷能力有要求呢?
這就不一定了,看看先進的數據中心設計理念——他們通過良好的 IDC 散熱設計、改進的電源系統、更高的耐熱能力、以及優良的集群管理調度系統,可以讓系統在更高的溫度下,甚至是不使用空調的自然風制冷的情況下,都可以工作,從而在節約大量的能源的情況下,達到相同甚至更好的服務質量。
如果我們的標準要求了制冷能力,那么,這樣的先進設計反而會被拒之門外,就完全違背了產業的發展方向了;相反,如果我們把服務可用性作為一個標桿,把能效指標作為一個評測指標,那么,通過比較,我們就可以看到哪些是真的更有能力的服務商了。兩廂比較,高下立現。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參與標準化的工作不算多,最近又接觸了一些,有感而發,想把自己的一點心得分享給沒怎么做過標準化工作的開源同仁。其實只要大家在做標準化的時候再站高一層,不局限在自己的公司視角,多想一想產業該如何發展,想一想我們對產業的責任,就知道該往什么方向努力、該回避什么東西了。
后記:其實標準化的意義在對等交互的場景特別突出——比如各種通信制式,而在計算機/云計算領域,大家更看重事實標準,開源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另一種標準化,有開放基金會背景的開源項目更是可以看作是代碼/API形式的標準化。開源和標準化都是全社會的精神財富,而不僅僅是一個人、一個公司的,這一點,做開源和做標準化是非常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