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也快三年了,最近又是一年校招時,也開始面試應屆生。于是把自己三年前說的這些話,說給今天的他們聽。
據去年這個時候決定來做產品,差不多一年有余了,最近終于拿到度廠offer,找工作的事塵埃落定。整一年來的擔心、惶恐、不安基本也沖淡了最后收到offer時的興奮。本質上不是容易特別興奮的人,只覺得運氣挺好,有時候你做出很多努力其實也只是30%因素,而70%的決定卻還是靠運氣。緣分是奇怪的東西,既可以直到騰訊三面被刷,也可以一篇博客能去陌陌實習,還可以兩個小時電話就能拿到offer。當然,不是沒有經驗,唯一的經驗就是,你決定了去做的事情,就一直做下去,讓自己越來越靠譜,離成功就近了。你投10個企業,即便每個的成功率只有10%,能有一個成功的概率也遠遠大于90%了,這就是這一年來支撐我的動力。無論如何,我還是能去做產品,這就是底線。
一點感想:
1.早點準備。
無論如何,最后能提早的收到度廠offer,和一年前就開始著手準備是密切相關的。今天我還能記得第一次倉促面度娘時的窘迫,我要是那時的面試官,一定也不會要自己。這些坑提前踩了,心里就有數了,等到今年再面時,狀況已經不是一年前的幼稚模樣。
2.持續推進。
既然決定想來,就要為此做出努力。產品是個有趣的行當,你很難找到它的對應專業,它甚至看起來門檻是如此之低,但是靠譜的產品人員卻又是如此之少,于是應屆生里就更少了。興趣、熱情這些都是ok的,但是每個決定來做產品的人都有這些,你如何展示出來呢?我說我適合,我說我熱愛,我說我專注,可是如何表達,這些都得要是平時積累和沉淀的事。所以無論是看業內,還是玩產品,寫心得,還是孜孜不倦的找實習,這些面試前的“小事”都異常重要。他們當然不能保證你最后一定能拿到誰的offer,但他會保持你對產品的專注和熱情,持續讓自己變的像那么一點做產品的,只是像那么一點,成功率就會提高那么1%,在眾多應聘者中,你可能就能殺出一條血路。
3.注重實習。
無論如何,應屆生不被看好做產品就是因為他們可能會很空洞,徒有一腔熱情,人卻是浮著的,能寫很長篇大論的產品分析,卻全是空洞的CEO角度的泛談,這些有經驗的面試官一眼就會識破。回想一年前自己,也有類似的毛病,對產品很難聚焦,說白了還是研究的不深入,不夠具體。但是有時候空把玩一個產品,挺難意識到什么叫深入和具體。所以親手能“做”實在太重要了。當你把你自以為是的產品設計給有經驗的pm去駁,你就知道自己不靠譜在哪了。所以很感謝當初二面騰訊實習時那個pm,那是一次受益匪淺的對話。更感謝陌陌在我找不到實習時給我提供的實習機會。3個月后我回看自己覺得和當初一無所知只有熱情的菜鳥有了本質的區別,就是,我可以接活干活了,有了實質上的操作機會,而我所做的大事小事都會面臨經理們的pk,哪怕只是一句小小的文案,一個小小的操作,一點小小的改動——這些讓我沒事自己玩產品時都懶得多想的小細節——在這里都會經過審問。這時自己才發現,做產品是多么細致而具體的活,甚至都忍不住為當初也清談過而羞愧。我雖一直都明白在整體和細節間切換的重要性,可直到親自經歷過才知道是什么回事。
這些準備做了一年后,剩下就是在校招季多投多面試了,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去的公司,可是那得靠緣分,但是每次面試都是難得的機會,因為作為學生很難有多少機會和業內一線干活的人士有面對面的交流。而交流對一個pm來說意味著什么不言自明,所以多掙的面試機會異常重要。其實今年運氣不算很好,很多大公司簡歷都沒有篩過,不知道是不是就業形勢不佳導致。但最終,能有一個機會成了,也就ok了。我也并沒有想體味一大把offer挨個選的變態品位,雖然對沒有機會最后再面一次騰訊感到有點遺憾——好吧,還是不服氣,對上次三面之緣。
我混跡浪費了很多年,好在最終還是明白自己喜歡做什么,并且有幸去做。今天看到很多大四的孩子為做產品的努力,雖然寫的東西很不靠譜,但是覺得他們依舊犀利,因為我在大四的時候,且沒想過什么是產品,更沒想過自己最后還能做這行。而這更加警醒我,我浪費了很多時間,我必須要更努力的去彌補。所以選擇一家大公司,可能最初的心態就是想要更快的學習和成長,有種對自己很迫切的鞭策。我時常想我若還是22歲,大概真會留在創業公司體驗下創世紀的快感,但可能今天的我很難有如此放松的心態,或者說,對我來說,我甚至想要多加班多干活,成為一個靠譜的產品太不容易,到這份上我也沒有偷懶的機會了。
最后還是特別感謝陌陌當初給我一個實習機會。在求職路上對我本質的改變,讓我整個心態都發生了變化,開始變得自信沉著有切實的方向,而這些實習經歷在面試時都成了我交流的砝碼,為最后收到offer奠定了基礎。所以,不是不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