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歲的你,到底在創什么業?

文/柒曉

前幾天跟閨蜜聊天,她一個同學正在創業,每天在群里發信息。

仔細一問,貌似是一家做風投的副總,而她的公司總共就兩人。

群里大部分人對這項目不感興趣,對方劈頭蓋臉一頓批評:“現在大環境這么好,你們太不思進取了!”

我心想,幸好身邊沒有如此“上進”的人。我不想被罵,因我自詡是個不思進取的人哪。

近兩年來,創業氛圍真的是相當濃厚啊。

街上隨意找10個人,8個人都在創業,尤其是大學生群體。

我們看到一個個創業新星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但創業失敗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拿到上千萬融資的95后女生王凱歆,前幾天被爆人間蒸發,無故裁員70多人。

事件曝光之后,她可以推脫自己年輕沒經驗,可以向被裁掉的員工致歉,接下來便是向公眾致歉了吧?

而大多數公眾都是菩薩心腸,會因她年輕而不忍過多苛責。

但我不得不說,在個人成功欲望的驅使下,不負責任地瞎搞,這樣的初心真的值得原諒嗎?

“這種創業”給社會帶來了什么價值?而大肆鼓吹“這種創業”的人又居心何在?

王凱歆本人說:創業是條不歸路。

?而我想說:創業并非不歸路,欲望才是。

創業,通過詞條搜索,釋義如下:創業者對自己擁有的資源或通過努力能夠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

而近年來,“創業”一詞好像附帶了魔法,帶給你成功的假象,讓你不安分的心蠢蠢欲動,同時引發了你的焦慮。

于是你陷入了一種恐慌:不創業,會餓死,彰顯不出個人價值,意味著被社會淘汰。

在輿論熱議之下,你慌不擇路,刀還沒磨好,便一頭扎進了創業的洪流中。

但你沒意識到:沒有糧食,人才會餓死;做一件事有成就感(注意是成就感不是成就),才能實現個人價值;被社會淘汰不可怕,隨波逐流才可怕。

創業本是一件充滿創造力和正能量的事,我卻不愿眼見它走向這樣的誤區。

我在創業,馬上就要成功了。

我在創業,沒時間練習專業技能。

我在創業,沒時間鉆研專業理論。

我在創業,沒時間陪家人朋友。

多年以后,為了創業而創業的你,也許會發現,在百萬創業大軍中,自己貢獻的,不過是龐大分母中的一員。

當然,你說你收獲了經驗,收獲了人脈,收獲了一幫志同道合的伙伴,只不過賠上了幾年時間和全部積蓄。

如果你想東山再起,還得回頭不斷學習,讓自己更有競爭力。

而那些所謂的人脈和伙伴,發現你不能給他們帶來更多價值時,并不會慈悲為懷、分你一杯羹。

古語有云:“三十而立。”這句話有諸多誤解。

并非年到三十就要成家立業,而是指學業的根基已基本樹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易被外力所動搖。

況且你才20多歲,著什么急?

我舉個極端的例子吧。

當你還在為怎樣提高勺子的銷量而苦惱時,有人已經做好100把勺子開展覽了,1把勺子的價格比你的100把高。

對方花了大部分時間來雕琢自己的產品,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熱愛。

圖片來自網絡

這些勺子,夠炫酷吧。

當然,我只是開個玩笑,你也不會真的賣勺子創業。

這種利用信息不對等賺差掙錢的模式,在互聯網時代已經舉步維艱。

況且,連我這個門外漢都聽說,互聯網經濟也正面臨盛極必衰的命運。

你沒有專業學習,也并非天賦異稟,沒頭腦的臨門插上一腳,沒有人會稱贊勇氣可嘉吧。

在個性化愈加明顯的今天,單就創業而言,如何提升個人價值,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創造價值,也許才是你真正需要考慮的事。

當你準備縱身一躍投入創業大軍中時,問自己2個問題:

我現在真的有資本來創業嗎?

試錯帶來的后果,我是否能承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加油吧。

說到最后,作為一個消費者,我更喜歡有創意的產品。

比如上文提到的勺子,除開本身的使用價值,它給我的生活注入了更多生命力。

這樣的物件,與其說是產品,莫如說是藝術品。

而生活,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太急著看產出,會不會本末倒置了?

日日精進,方得始終。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