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貓在說了句ICO.INFO暫停ICO,市場立刻過激反應,EOS居然跌倒了眾籌價之下。這固然是市場反應過度的表現,但也說明大家對監管這把懸在頭上的劍是多么的敏感。
那國家到底會如何監管整個ICO行業呢?真的有一刀切的可能嗎?
區塊鏈:從數字貨幣到信用社會里專門提到了各個國家對監管的態度。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U.S. 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在2015年9月正式將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定義為商品。該委員會將監管比特幣相關的交易活動。
2013年8月,德國財政部宣布,德國或將認可比特幣是一種記賬單位,但不具備充當法定支付手段的功能。比特幣的持有者將可以使用比特幣繳納稅金或用作其他用途,德國也將成為全球首個認可比特幣的國家。
法國的中央銀行法蘭西銀行在2016年發布了一份題為《數字時代的金融穩定性》的新報告,在報告中提到法蘭西銀行正在考慮跟隨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計劃,既包括區塊鏈可能的應用,還包括區塊鏈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安全性。
2015年10月,英國財政部的經濟秘書哈里特·鮑德溫在一次演講上表示,英國正致力于將數字貨幣交易所引入監管體系,并努力為加密貨幣企業創立合適的制度以吸引海外投資者到英國投資,且英國財政部先后設立了1000萬英鎊的加密貨幣研究資金。
中國政府在2013年關閉了比特幣網站的充值,但現在早已經恢復。并且政府一直在積極研究區塊鏈,甚至將區塊鏈列入了十三五規劃,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而ICO是區塊鏈企業重要的融資方式,世界各國也都在探索ICO的監管模式,如英國的沙盒監管。除非想自動從區塊鏈的競爭中退出,沒有哪個國家敢于對ICO實行一刀切的做法。
國家出于對金融風險的防范而對ICO實行監管,本質上是要擠掉泡沫,讓這個行業更加健康的發展。想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握著優質企業的代幣,還在監管的靴子落地前瑟瑟發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