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正樂也,君子之器;
琴,亦傳情,萬物之音皆得抒。
這里的琴,當然指的是古代的七弦琴,現在我們稱為古琴。因古琴有九德之說,象征正德,所以古人將它視為君子之器。
古琴九德最早出自明代蔣克謙《琴書大全·琴制》,九德指:奇、古、透、潤、靜、勻、圓、清、芬。明朝萬歷三十七年楊倫撰輯的《琴譜合璧》中說:“蓄琴者,欲其九德具備,無收庸材”。古琴九德也與賢人九德(指古代賢人所具備的九種優良品德)相輔相成,后世對賢人九德之說解釋較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中記載的:心能制義曰度,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賞慶邢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經緯天地曰文。
《白虎通義》中說“琴者,禁也。禁人邪惡,歸于正道,故謂之琴”,這也正是古代賢人多擅撫琴之故。
天地悠悠,愴然泣下
春秋著名的音樂家孔子—孔仲尼,提到孔子,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思想成就。然而他的音樂成就與教育思想一樣,對后世影響深遠。相傳他曾向衛國樂官師襄學琴,問禮于老聃,問樂于萇弘,這樣一位能鼓瑟、吹笙、擊磬、喜唱歌的妙人,最終成就了以《樂記》為代表的儒家音樂理論。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歲,時任魯國大司寇一職,總領國政。齊人畏懼,遂獻舞姬給魯國君,使魯國君疏遠孔子。后孔子無奈離開魯國,唱到“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被蛟S孔子也想過安穩平靜度過余生,只是壯志難酬何所寄,回望魯國卻又被龜山遮擋,所以作《龜山操》,歌詞中說沒有斧頭沒有斧柄,能拿龜山怎么樣呢?那一刻的回眸,他的眼底和心里,該是有何等的悲涼,又是否抱有一絲希望?后來孔子輾轉多國,都沒有得到重用,就想到晉國去見趙簡子,卻聽說他將曾經利用從政的竇和舜華殺害,知道趙簡子也非善類,于是返回鄉野。作《陬操》表示哀嘆,歌詞說:“秋水深兮風揚波,船楫顛倒更相和,歸來歸來歸為期?!?/p>
滄海桑田,這世間風云變幻,即便是面對相同的風景,我們亦不能體會當年孔子的情與哀。幸好他還能與琴為友,在思量與彷徨間,以琴和之,聊作慰藉。
不知君有幾多愁,惟愿琴聲可解憂。
鳳求凰
《禮記·樂記》中有“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之句,意思是情感要用聲音來表達,聲音成為宮、商、角、徵、羽之調,就是音樂。
而在歲月的長河中,以音樂表達感情并成為佳話的,最著名的怕是那首《鳳求凰》。
《鳳求凰·琴歌》 王實甫
有美一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不在東墻。
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
何日見許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攜手相將。
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
司馬相如,字長卿,二十幾歲時為漢景帝的武騎常侍。梁孝王劉武來朝時,因緣際會得以追隨梁王,并結交鄒陽、枚乘、莊忌等志趣相投的文士,后為梁王著《子虛賦》,景帝去世后得到武帝劉徹賞識,封為郎,這是后話。
司馬相如少時不得志,劉武去世后便辭官回到成都,只是家徒四壁,生活清貧。司馬相如一向與臨邛令王吉交情甚好,又得王吉邀請,于是便在臨邛都亭住下,王吉對司馬相如恭敬有禮,時常拜訪。當地首富卓王孫聽聞,有意結交,于是宴請王與司馬二人。正是這樣的巧合,才有了鳳求其凰的傳奇開端。
卓王孫有女,名卓文君,曾有人形容文君貌美“眉色遠望如山,臉際常若芙蓉,皮膚柔滑如脂”,文君精通音律,善彈琴,文采斐然,這樣的可人兒,怎不令君子好逑。
那日宴飲,文君雖躲于簾后,卻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只驚鴻一瞥,已足以讓司馬相如情根深種。席間他撫綠綺琴,作《鳳求凰》。
《鳳求凰》 司馬相如
鳳兮鳳兮歸故鄉, ?
遨游四海求其凰。
時未遇兮無所將,
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艷淑女在閨房,
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緣交頸為鴛鴦,
胡頡頏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從我棲,
得托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意心和諧,
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
無感我思使余悲。
“泠泠七弦上,知音憑綠綺”,這樣熾熱的情誼,卓文君自是懂的。那琴、那人、那曲、那情,如藤蔓一般纏繞在心頭,終是開花結果。
那把篆有“桐梓合精”的綠綺琴,也算是做了紅娘。那日后,時間的消磨、生活的窘迫,一雙人、一把琴,輾轉風波中也必能尋得安樂,在落魄時、在饑寒后也不覺寂寞。
那是他們的愛情,更是琴音做樂。
高山流水遇知音
春秋時期,有一位被人尊為“琴仙”的著名琴師,他就是伯牙。荀況的《勸學》中寫到:“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可見伯牙琴技高超。
伯牙幼時開始跟隨老師學琴,為使伯牙領悟音樂真諦,他的老師成連曾帶他四處領略自然風光,據說還到東海的蓬萊山尋找仙師。許是這般真誠好學感動上蒼,又許是某種不知名的因素讓伯牙豁然開朗,總之自那以后,伯牙的琴聲妙不可言。
伯牙與鐘子期的相遇是巧合,卻又像是受到了神秘力量的牽引。八月十五,月圓之夜,本該與家人團聚的節日,兩人卻在漢陽江口結識。彼時伯牙正在月下彈奏瑤琴,只因過于投入,才在突然看到江邊站立聆聽的鐘子期時,心中一驚失手撥斷了琴弦。這便是初遇,也隱隱為別離埋下了遺憾的伏筆。
“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伯牙沒有想到,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能讀懂他指下之音。那天夜晚,他們彈琴、聊天、飲酒,結為兄弟,并相約明年月圓之夜再相聚。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而至,久久不見鐘子期,后經打聽才知鐘子期已去世,并留遺言要將墳墓修在江邊,希望能在這一天聽到伯牙的琴聲。
鐘子期如愿以償,伯牙在他的墓前彈奏了那首《高山流水》,曲罷他斷弦毀琴,悲痛萬分。從此世上再無人懂他的音,知他的情,任憑你婉轉悠揚、高亢激昂,任憑你雨蕭風吟、山高水長,此間絕唱,在無人與他共享。
《悼子期》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坯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粉.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
歷盡天涯無足語,
此曲終兮不復彈,
三尺瑤琴為君死!
摔碎瑤琴鳳尾寒,
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
欲覓知音難上難!
琴,可斷。
情,難舍。
霧已散,風輕揚,回望滄桑,是誰在煙云處琴聲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