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著少年孔子悲苦的遭遇,心里沉沉的不能自已。
小女早早便睡了,這不是她的風格。周末是孩子的天堂,按照往日習慣,她素來是要賴著游戲或者電視,挨到很晚才肯睡去,想必是白日里體育課上瘋跑著累了。聽到她在床上翻騰睡不踏實,我便悄悄進去,坐在床前,拿一把折扇輕輕為她扇風清涼。
我的母親性格剛烈要強,雖是家境貧困也不愿子女在人前低三分,所以竭盡精神氣力打理日常。每年春節時無錢購買新衣新鞋,父親做汽車司機,母親便用廢舊輪胎做鞋底,鋒利的刀子割下一片輪胎,在火上反復燎烤擠壓平整,用錐子一針一線為我縫制新鞋。那橡膠鞋底甚是結實耐用,往往是鞋面破爛不堪了,鞋底依舊厚實,于是來年春節,母親便把舊鞋面拆掉,用那舊鞋底再縫制一雙新鞋給我。
我在家中排行最小,童年沒有新衣穿,上衣褲子都是哥哥姐姐剩下衣服,母親拆了改作給我的衣裳。少年頑皮,泥地里摸爬滾打,屁股和膝蓋處往往容易磨破,母親便找來舊布,襯在里面,用縫紉機細細軋一層,外觀看起來一圈圈好似羅盤。褲腿短時,母親便又用布再接上一段,布有新舊,上下兩截顏色分明,到了學校,家境好的同學都笑我身上補丁,少年時以為是奇恥大辱,回家與母親爭吵,賭氣脫下舊衣不去上學。母親也不做解釋,拿起掃把一頓暴打,第二日依舊穿著羅盤補丁的衣裳,一臉青紫去了學校。如今想來,再也穿不到母親縫制的衣裳,不免暗夜里傷懷流淚。
少年時讀書,學校正在建設新教學樓,小學教室里課桌椅都搬到新樓供高年級學生使用,低年級學生要從家中自帶方板凳做課桌,小板凳做椅子。于是每天上學,就見浩浩蕩蕩一群背著各式各樣板凳的孩子。家境好的學生,放學時課桌椅便留在學校教室,不必來回背著勞累,而我這樣貧窮家的孩子,板凳是家里的重要家具,若是不背回去,一家人便要站著吃飯。于是每天不辭勞苦,背著板凳上學放學。
所謂人窮志短,馬瘦毛長,人越在低谷,越是愛惜臉面。母親也是如此,見不得人家門縫里看人,再舊的衣裳也要給我洗得干凈,穿得整潔。最怕學校里開運動會或者舉辦社會活動,那就是孩子們的必美大會。家境好的孩子一身白襯衣藍褲子,頭發講究四六三七開梳得方正整齊,而我永遠頂著小平頭,幸好母親沒有學會理發這門技術,否則一定會拿我的頭發做了試驗場。
一次學校里舉行文藝匯演,老師要我參加舞蹈《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規定演出必須白襯衣,藍褲子。生平第一次上臺演出,爭光露臉的事情,母親如臨大敵。沒有像樣的藍褲子,便去市場買來染料塊,煮一鍋開水將染料稀釋,白粗布浸泡一日,拿出清晰曬干,便成了藍布黑布,再請人裁剪了給我做褲子。沒有白膠鞋,母親便把綠色膠鞋用白粉刷一層,我在一旁看得眼淚汪汪,不知這不倫不類的一身行頭,到了學校會引起怎樣的嘲笑。
母親愛戲曲,再勞累的家務也擋不住熱愛,洗衣做飯時總能聽到她的哼唱。我在母親毫無章法的戲曲唱腔中接受音樂啟蒙教育,竟然樂感就出奇地好,成年后琴棋書畫無師自通,甚至少年時有老師要我長大后走演員藝人的道路。阿彌陀佛,幸虧沒有得逞。
孔子必然也是與我一樣深愛著母親,少年時見母親為了維護我與人爭吵,恨不能回家拿了刀子與人拼命,孔子母親被人逐出家門奇恥大辱,他心里怎能平靜呢?
為了母親的尊嚴與榮譽,做兒子的一定要出人頭地呀!
復仇,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做自己,獲得他人的認同與贊頌,讓人仰視,來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