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在看完了萬維綱老師的一本書《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看完的最大的感受:世界很復雜。
最大的收獲是能讓你不再是吃瓜群眾的心態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變得慢慢嘗試著用自己的思維去解釋這個世界。
你有多久沒看書了?
總感覺越長大越不想看書,因為沒有動力,有欲望卻安于現狀,很喜歡書中給出的接受:
“從前聽長輩說,人到老年,看書看皮兒,看報看題兒。
我原以為,大概是因為老花眼看不清小字之故。或者是來日無多,學習的性價比下降,學習欲望也就相應減退了。等到自己也到了這個年紀,就發現這兩個原因固然都有,但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是,看東西多了就會發現,真正有價值,值得花功夫和精力認真去看的作品,少之又少。當然,對于年輕人而言,這種態度顯然不對,年輕人看什么都新鮮,都未知,都長見識,不吃前兩個燒餅,只吃第三個燒餅也吃不飽。
不閱讀很多糟粕,也沒有能力發現精華。”
越廣泛的涉獵,才越知道世界的復雜,世界上還存在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和被人特意安排的論點,識別這些需要你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與邏輯分析。
你以為的世界并不是你以為的。
書中講解了很多人們習慣的看待問題方法,哪些理論是科學推理出來,如“陰謀論”、核輻射危害、“一萬小時的天才理論”,什么又是現代科學還無法解釋,如“靈魂轉世假說”。
科學與偽科學都在指導我們的生活,我們需要識別的能力,理論依據是需要我們廣泛學習的原因,學會用科學的思維理解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吧。
02
反常識思維
他們有時候把自己的價值判斷稱為“常識”,因為這些判斷本來就是從人的原始思維而來的,然而現代社會產生了另一種思維,卻是“反常識”的。
一直以來我們熟悉每一個有可能與之打交道的人,而這些人的總數加起來也不是很多,這種生活模式對大腦的演化有巨大的影響,不在依賴熟人間的社交了。
當我們需要做決定的時候,我們考慮的是具體的事、具體的人和他們具體的表情。
在我們的潛意識里早就學會了快速判斷人的真誠程度和事件的緊急程度:我們不會把錢借給一個嬉皮笑臉且名聲不好的壞人。
這種“具體思維”做各種選擇的首要標準,是道德,在熟人社會中,人們做事不是靠商業和法治,而是靠道德和禮治,首先關乎的是名聲和面子,而不是利益。
現在到了用理工科思維取代文人思維的時候了,傳統的文人思維已經越來越少出現在主流媒體上,不只是用常識理解世界,更應該是科學研究指導生活。
你真的就被輕易說服?
人做判斷的時候有兩種機制:一種是“科學家機制”,先有證據再下結論;一種是“律師機制”,先有了結論再去找證據,世界上科學家很少。
每個人都愛看能印證自己已有觀念的東西。我們不但不愛看,而且還會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們已有觀念的證據。
我們既定的觀點很難被改變,所以現在的節目只為了迎合觀眾而忽略某些事實,因為給觀眾想要的東西,比給觀眾事實更能賺錢。
我們想要什么?娛樂和確認。需要你的資訊能用娛樂的方式確認他們已有的觀念,現實是媒體只不過給我們想要的東西,并不是事實的全部。
媒體只是在迎合和肯定人們已有的觀念而已,因為它們的生產者知道他們不需要取悅所有人,只需要特定的人群認可就足夠。
這種現象稱為“確認偏誤”
如果你已經開始相信一個東西了,那么你就會主動尋找能夠增強這種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顧事實。一旦我們有了某種偏見,我們就無法改變主意了。
在確認偏誤的作用下,任何新證據都有可能被忽略,甚至被對立的雙方都用來加強自己的觀念,只是人們更愿意看到說的跟自己一樣的地方,并忽略不一樣的地方。
這就是為什么我能更愿意相信自己一直以為對的常識,不去接受任何新的觀點,人們可以因為很多事情進入不同陣營,而且一旦選了邊就會為自己的陣營而戰。
“如果人人都只接收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甚至只跟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那么就會形成一個“回音室效應”。
人們的觀念將會變得越來越極端,因此要主動刻意地消費,吸收有可能修正我們觀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對我們現有觀念的肯定。
這是用理工科思維去理解世界的基礎,不是一味的守舊思想,開放的接受,理性的追求真相。
最好的做法是:避免那些有預設立場的說服式文章,盡可能地接觸第一手資料,為此甚至要有直接閱讀數據的能力。
一個錯誤的觀點一旦占了大多數,正確的做法就可能不會被執行。既然改變那些已有成見的人的觀念如此困難,也許雙方陣營真正值得做的只有爭取中間派,你有你的堅持,我有我的看法,逐漸形成不同的陣容。
人們更愿意認為“壞比好重要”
人們總喜歡獲得而害怕失去,這一心理學定律,叫做"損失厭惡"。
事實是每個人都有損失厭惡,恐懼和冒險是人的兩種非常基本的感情,恐懼使人害怕損失,浪漫使人熱愛冒險。
人一出生就有自我保護本能,而求偶本能則是在長大后才有,進化使我們大腦中恐懼的優先級高于浪漫,也許這就是負面偏見存在的原因。
壞比好重要,如果向你介紹一位陌生人的時候同時告訴你一條他的優點和一條他的缺點,你更容易用缺點去記住這個人。
然而本能歸本能,有些人卻可以超越自己的本能,他們知道自己強烈的負面情緒會帶來偏見,所以他們不輕易縱容這種情緒。
他們看到好的冒險機會敢上,遭遇損失卻不放在心上。他們看到好人好事主動夸,聽說壞消息卻能夠保持淡定。
這是為什么有些人能如此理性的對待任何事物,不被情感所動搖,因為他們克服了自身的恐懼和冒險精神,才能更理性認識世界。
最簡單的概率論常識
概率論最基礎的思想是,有些事情是無緣無故地發生的。
隨機:有些事情的發生,跟它之前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沒有因果關系。你不管做什么都不能讓它一定發生,也不能讓它一定不發生。
誤差:既然絕大多數事情都同時包含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即使條件再精確也無法完全避免隨機干擾的影響,要學會忽略誤差范圍內的任何波動。
賭徒謬誤:賭博是完全獨立的隨機事件,這意味著下一把的結果跟以前所有的結果沒有任何聯系,已經發生了的事情不會影響未來。
人們常常錯誤地理解隨機性和大數定律——以為隨機就意味著均勻。
在沒有規律的地方發現規律:比如“彩票分析學”,其實獨立隨機事件的發生是沒有規律和不可預測的。
發現規律任何時候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生存下去,而理解隨機性卻是只在現代社會才有意義的一個技能。
在沒有規律的地方硬找規律是個相當容易的事情,只要你愿意忽略所有不符合你這個規律的數據。
小數定律:小數定律說如果樣本不夠大,那么它就會表現為各種極端情況,而這些情況可能跟本性一點關系沒有。
在足夠小的樣本中尋找所謂的規律,比如“巴西隊的禮物”——只要巴西奪冠,下一屆的冠軍就將是主辦大賽的東道主,除非巴西隊自己將禮物收回,這一定律在2006年被破解。
如果你的統計樣本不夠大,你什么也說明不了。
我們才不能只憑自己的經驗,哪怕是加上家人和朋友的經驗去對事物作出判斷。我們的經驗非常有限。別看個例,看大規模統計。
陰謀論的心
世界非常大而且非常復雜,每天要發生很多很多事,絕大多數事情之間并沒有什么因果關系。
正如人很善于在本來沒有規律的地方尋找規律,我們也非常擅長在本來沒有聯系的事情中發現聯系,并且用一個簡單理論對這些事情進行解讀。
認為凡事都有目的,是普通人思維區別于科學思維的根本之一。
我的理論沒有什么進一步的證據,而且我也不需要什么進一步的證據,但是我的理論可以解釋這些看似“自然”其實“不自然”的事件,我發現其背后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這種解讀,就是陰謀論。
相信陰謀論很可能是人的一個思維本能。人們總是希望能給復雜而混亂的世界找個簡單的解釋,這個解釋就是有某個強大的力量,懷著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控制一切。
對陰謀論的合理性與可能性
想要對任何事情的真偽都給以正確的判斷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條件下合理地評估每件事的可能性。
搞清“合理性”和“可能性”的區別,A和B合理,但是A和B同時成立的可能性小于等于A成立的可能性。增加細節也許可以增加合理性,但是一定會減少可能性。
健康的經濟學:工作重要還是健康重要?
在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里,更高的風險必須給人更高的價格。而我們這個社會沒有做到這一點。
一個選擇了高風險高回報的人在健康出問題以后應該愿賭服輸——再給他們一次機會很可能還是這樣選。
這就是為什么人們愿意承受高風險,更高的收入意味著更大的風險,但這個風險不是無限大的。
不是他們不理性,而是他們清楚知道拿一點風險概率可以換取更高的收入,損失健康帶來的經濟利益。
03
這就是第一部分與我們常識截然不同的“反常識”思維,是合理的科學解釋人的行為,我們要重新理解這個世界。
人們在獲取任何信息的時候,都可能有一個“普遍順序”,一個不知不覺被整個世界打造出來的“順序”。
用科學的思維去理解這個被定義好的世界,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技能。
書中還有很多理解新世界的方法論,如果你想要,公眾號還有更多致用類書籍。
? 文、珞珞雙木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