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的吶喊

摘選部分:

很多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完整、平靜,是一個仍缺乏古典的黑夜的人。五月的南京有些熱了,我們隨意地行走。梧桐樹有密度而穩定的軀干。天漸漸地暗了,他帶我去玄武湖。說得很多,也說得很少,他始終牽著我,已經太默契了,像一個人,又必須是兩個人。我們的行程始終是不嚴密的,是那片“不斷冒險的地圖”,除此,他帶我去見在南大交換期間的朋友們。是今年一月信誓旦旦的言語。再過幾日,我們在北京,騎著小黃車從西二環跑到了西四環,到處閑逛,每天晚上抱著半個西瓜回房東家啃。他陪我參加每一場面試,始終在外面等候。我們在北師大食堂借卡吃飯,坐我旁邊的男孩子,有好看的五官,是一個不太喜歡吃面食的南方人,與我不同。也有過爭執,是去資料館看電影的時候。對我們來說,那里的第一次幾乎是神圣的,甚至兩人有些過于儀式感了。六月開始不那么溫和了,我無精打采,對未來充滿了不安。懊惱于我的不振作,他很是有點心急,在資料館旁邊,同樣無精打采的淚水掉下,他將我抱進懷里。

今年令我更消極了。也必須在半個月內迅速調整不愿卸下的年輕身份,去接受,去面臨。準備始終是沒有的,一個不愿工作的人,憂心忡忡于自我的喪失,“名字的喪失是愛麗絲全部冒險中不斷重復的冒險。”除了繼續讀書,我依然找不到一種持續的、更加寬容的目光去面向自己,“我”是不合時宜的。“零余者”大概也不是我,總渴望是激情的,詞語不斷返回我以發問,是帕斯所說的“現代激情”。四月,往往從夢中驚醒,一個寓言般無望的結果,非常簡單地被很多個凌晨沖刷。分得仔細的類別,幾疊厚厚的資料,頻繁來回的車票,拖著電腦和筆記的行李箱,往來于北京與學校之間,不敢想象考不上的生活。最近很脆弱,忽然間就會涌出淚水,書也讀得少了,無端對畢業是麻木的。想念仍是學生的我們,在圖書館的考研教室堆滿了書和日用品,往花茶的空瓶子里放干花,每天坐在身邊看書或寫作,一起看片。畢業那陣子一直是暴雨,邊界的水溢出初陽湖。我們去找老師們合影。兩個學院被放在一起開畢業典禮,我注視著臺上穿學士服的他,省優只有他一個男生。再早一天,在臺下錄視頻,是他的畢業匯演,那么好的聲音。在啟明籃球場練唱的夜晚,我在不遠處等他,又沒等他。戀人間充滿獨立的自覺。

那天下午,有些濕漉漉地去人文學院。岳叔說論文定稿時給他一份閱讀。依然有不滿意不完善之處,有些慚愧地遞上。岳叔贈我他的新書,題詞寫著我們。還提到婚姻的瑣屑與煩憂。被岳叔祝福了。我忽然想起薇依說的一句話,“在準備階段,靈魂無目的地愛著”,不太貼切。也想起蘭波那句“愛是重新創造”。

知情的、大膽的、愛戀的目光,及展現給未來的、反復言說的信心,一開始便是如此。總是被他的“據理力爭”駁倒。他的一言一行,傳達出的是我沒遇到過的堅定。可以容納的喜悅太少,于我們卻是無限大的雨滴,我們交代,兩個相互依賴又獨立的個體,并且一起進步。他也曾多次表達,興趣、愛好與品位,真正的或和諧的愛情,是兩人都會努力讓交集部分越來越大。這是李蓉老師說的“不斷生成的愛情”。

離校前一晚去見老師。是個有自己堅持又可愛的人,幸福的學術家庭,特別獨立。老師說“請你們小兩口坐坐”,害羞了。聊了四個多小時,席間提到很多受人尊敬的女性,比如弗里達、伍爾夫、波伏娃等。聊身體美學,她說她將身體美學安置到現當代文學的維度中,以在具體的文本中獲得意義,特別好。聊到不久前的詩歌節和詩人的生活,聊以詩介入歷史與否的問題。大部分時間我聽著,看老師眼里的光,特別好。回到家,我們不知不覺延續那晚說的“大浪漫”。她說,“一個人才是自己。兩個人的時候很幸福,但這種幸福難以控制。”

“現在我對愛的理解和過去不同,我喜歡一種更寬闊的愛。里爾克說,只有女人才能成就這種大愛。我讀策蘭和巴赫曼的書信集《心的歲月》特別有感觸,我喜歡的是大浪漫。”

“大浪漫能抵御時間。”

真的特別好。發老師我年初的一首詩,大概是對于愛的看法,沒想到老師說:“讀了之后,我覺得我得修正我說的話,我說得太絕對。每個階段的感受是不同的,但任何時候,都不要失去愛的能力。昨天讀到一句話,說一個人在愛的時候會有收不住的光,你的光都在你的詩里。”

“一定得堅持。要多想想十年二十年之后的自己。愛一個人,才會總是覺得自己配不上他。所以是愛不愛的問題,不是配不配得上的問題。”

忍不住要寫出來了。

老師發了兩張照片過來。第一張是她捧著一束一年蓬,第二張是陽光漸漸散去、變得藍的野地。沒有一點濾鏡,沒有修圖,這種最原始的狀態,甚至帶著粗礪,更吸引人。她說往尖峰山的路邊有一塊荒地,昨天又去了,“常常一個人去那片荒野,喜歡這樣的地方”。

——以上摘自鐘芝紅《畢業記事:“大浪漫能抵御時間”》

評論部分本人按:

在這篇并沒有多深意的文章前駐足,不是因為它的思想,更不是因它的文筆,而是因為我在踏上今日之思想路的曾經。

曾經,在第一縷事關“愛情”的陽光發覺我的時候,我睜眼遠遠看到的,就長這樣。

只是,我不會回去了。

第一遍閱讀,使我倍感“萬綠叢中”的那一點紅,就是那句“我在不遠處等他,又沒等他。戀人間充滿獨立的自覺”。不知為什么,和我曾經夢想中的戀人狀態一模一樣。我會等他,一定會;但同等分量的是,我們倆是獨立的,自覺而不用言說或會意的獨立。就好像彼此既是長在對方的心里,同時又天性使然的要讓各自的靈魂獨立——換句話說,分別從兩個人的視角方向來看,每一方都無需理由地把“須獨立”之期望寄于自己,和對方。

第二遍閱讀。我看到了零零星星的很多閃著一點亮的光。可是除了以上提到的那個,我不得不細細提起的只有四個。

首先第一我要說的是“儀式感”。在讀這篇文字前,我甚至不太意識到它的存在。可是這一次,它使我聯想到了電視劇《破曉》里反復出現的一個場景,終于讓它牽一發而動全身了。《破曉》里男主角田繼業對初戀女友何如是的感情攝人心魄。可為什么田繼業會對這樣一位女子情有獨鐘終身難忘?我一看到《破曉》為描寫田繼業的內心活動而反復回放的場景就明白了。那是他倆當年戀愛時的一個場景。田繼業就這樣在她正對面看著,何如是邊與他嬉戲打鬧邊那么天真無忌地笑著,好像這樣的一笑就能排除一切世間的污穢險惡黑暗,就能讓此刻沒有雜質的純凈美好定格并延伸擴展至時間盡頭,空間盡頭,乃至一切有與無的盡頭一樣。我才恍然大悟,哦,當愛了,愛的唯一起由可以如此的沒有道理,因為它,根本不是“起由”這么冷冰冰的詞,而是一種儀式,無聲無息不自覺地締結,并感化了從今往后。

第二是“一個人在愛的時候會有收不住的光,你的光都在你的詩里”。是的,愛是自發的,自然而然的,無法因阻擾干涉遏制打壓而湮滅的。愛是如此,愛的表達同樣是。我們可以在形式上掩飾愛的表達,卻無法將它消滅。因為收不住的,是燦若星辰的光啊。

第三是“這種最原始的狀態,甚至帶著粗礪,更吸引人”。這使我想到了一本叫做《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的書。其實那吸引人的可以用原始本真這些詞句來形容,也可以稱作是,“當人事物具有這種美的當刻,他是個宇宙里的絕對真實”。因為現今科學家不相信有“絕對事物”的存在,我才可以這么形容,不會引起歧義。絕對真實的意思就是沒有來的原因,沒有去的結果,一個孤零零的無因果網的有質量點。

可是第四,“不斷生成的愛情”點出了為什么我不會回去了。如果說愛的面目是永恒,愛情它的本質就是稍縱即逝。對,愛情是以“稍縱即逝”樹立起它美好的假象的。可是,如果可以,我和塵世中的許多人都會愿意選擇相信這假象,甚至不承認這是假象。佛家說,愛是心覺,愛情是心迷(迷惑)。這和我所表達的“假象”涵義殊途同歸。所以絕大多數婚姻幸福的人們若還有愛情,那必須是“不斷生成的”;不斷生成的正是“稍縱即逝”的萬分珍貴。這不難理解——稍縱即逝與萬分珍貴本來就是孿生兄弟。

有時,盡全力寫下文字是為了痛定思痛,在終于有心力的時刻,好好梳理來時的路,好讓自己有個系統全面性的整體認識。寫完放下筆就能釋然,不用再為過去耿耿于懷,可以充分踏實地打好行囊繼續啟程。

有時,盡全力寫下文字,就像某個聞名遐邇的古典樂團傾注大半生全心全意投身于音樂事業,譜奏過無數驚天地泣鬼神的絕妙旋律,最后一場關門演出能做到放下所有樂器的半晌間歇里,全場鴉雀無聲,聽眾卻于無聲勝有聲中無盡領略到遺世絕響的意味,不禁悲從中來。

我的盡全力兼有之,但與名聲無關,甚至與外人無關。很多時候期冀“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只是為了告慰自己需要于曠古無人處吶喊的靈魂。我也真的懂得,我的那種吶喊絕不會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只是我看不到他們,只是我看到他們也無法相識,只是,走到他們中間去了,吶喊也就無從成為吶喊,也就失去了本來的價值。我的孤獨注定要在孤獨的先天條件下成就孤獨的。因為我,本來就不是單單一個人,內心里無數沉淀的前人今人在發聲音。他們如古希臘哲人間的激烈談論,他們亦如尼采在風雨飄搖的思想年代呼喊,他們亦如每日三省吾身,在深邃黑夜踽踽獨行的普通人。

2017年6月28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我愛蛋蛋。他是一只小小的丑丑的狗狗,腿短、毛雜、愛掉毛,特別是叫不出品種,他是一只小串串。可我愛他,并且越來越愛。...
    小朝閱讀 288評論 0 1
  • 或許很多人不怎么清楚記憶術是怎么一回事,但一定有某些人是了解過的。金字塔階梯適用于很多場合,比如現在。 當然也是在...
    66d8b7e01b3d閱讀 435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