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平,30歲前是廢青,45歲成為保時捷首席設計師。
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過人的天賦,僅僅是在21歲時的一個觸動,找到了自己興趣所在,沒有父母的約束,獨自踏上理想之路,最終走出一條不平凡的路。
在世俗眼光看來,21歲前的他,成績不好,不務正業,一身痞氣,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角度來說,似乎賴平這一生的頹廢落魄早已注定。
偏偏是他終于找到了自己真的興趣所在,自小的叛逆讓他無視家人的羈絆,毅然踏上尋找自己夢想之路,從此改變了人生軌跡。
他的成功有兩個關鍵點: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敢于叛逆反抗父母追尋內心。
興趣是孩子不平凡的種子,敢于堅持自己的興趣和對父母說不的勇氣是孩子不平凡的前提。
遺憾的是,許多父母以自己的興趣為孩子的興趣,以興趣是可以培養的為借口,以自己狹窄的知識框架來定義興趣的好壞,阻礙孩子追求自己真正的興趣。
40年前,只有學習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長大才有出息,不喜歡上課,成績不好只喜歡畫畫或者運動的孩子,在多數普通家庭和學校都會被忽略,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簽。然而現在的不少美術大咖和運動達人都是那時候的壞孩子們。
20-30年前,同樣只有學習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上課喜歡趴在桌子上寫日記、寫小說、玩電腦游戲的孩子都是壞孩子?,F在不少作家都源于那個時候的壞孩子,互聯網的出現,TMD,BAT公司的出現,功勞也大多歸屬他們。
近幾年,學習好不再是好孩子的唯一標簽,可那群身手超快,反應迅捷,念想和決定飛快的人群,卻大多被貼上游戲成癮的標簽。
我無法理解游戲成癮這個名詞,“癮”說的是對某種事物過于依賴,離開了它,個體就表現異常。
游戲只是喜歡而已,就像女性喜歡每天畫過多時間化妝,喜歡睡懶覺,喜歡吃米飯,喜歡吃饅頭。能說化妝成癮么?能說睡覺成癮么?能說吃飯,吃饅頭成癮么?
喜歡只是一段時間的癡迷,興趣是長時間的喜歡。興趣是化妝的人,能快速化各種妝容,興趣是睡覺的人,能用各種睡姿提高睡眠,吃大米飯和饅頭的人,能做出各種口味的大米飯和饅頭,培育各種水稻和小麥新品種,興趣是游戲的人,能將游戲玩出各種花樣,讓人嘆服,因為這得看天賦,別人永遠學不會!
愛好是對興趣深入的探尋。當興趣變為愛好,可能創新就不遠了。愛好意味著比興趣更深入,了解背后更多的東西。
10多年說網絡成癮的人,殺死了多少網絡天才,而今網絡成癮四字,絕少有人再提,因為網絡已成為99.9%社會人不可或缺的東西。現在說游戲成癮的人,殺死的可能是明天互聯網革命的絕世天才,AR,VR哪個不是源于游戲體驗,哪個不是未來的趨勢,哪個不存在從根本上改變現在生活的可能?
“游戲成癮”的孩子,只會限于幾款自己玩的好的游戲,其他的不會涉足或是稍有涉足即止。人天生有自我價值實現的本性,在這些他們能玩好的游戲中,找到了自我價值實現的方式。
作為父母,想對孩子負責,想讓孩子生活好,想讓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這本無可厚非??蓞s不愛接受新事物,在自己固有的知識框架內用落后至少十年的概念與孩子交流,把自己的興趣當做孩子的興趣,以共生的模式來建立與孩子之間的關系,用年齡來作為思想不接軌的借口,代溝出來了。
代溝是接受現在的知識,擁有未來思考的孩子,和擁有十年前的知識,兩年前的思考父母之間的沖突。
保持孩子精神上獨立,幫助孩子早日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并支持他在自己的興趣里全方位探索。我覺得這是盡職父母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