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月未寫文,若是怪天氣,連綿陰雨加上秋乏,也能說得過去;若是怪靈感,腦中空白加上思維混亂,也可糊弄。我要找借口,那是種類超群,別說春困秋乏夏疲冬眠,僅說靈感不足,就能將自己說服。
借口,在我生活的低潮中,偶爾運用,能讓我稍感振作,但在尋求進步的階段,運用一下,反而掩蓋真正原因,讓自我淪為自我謊言中的“被害者”。文字有些拗口,解釋一下就是說,我沒寫文字的這段時間,不是沒有靈感,而是犯懶。
在做文案之前,文字創作仰仗“靈感”,腦中空白時,總想變著方法地尋求外界刺激。看電影,泡酒吧,交朋友……唯獨沒想過讓自己靜下來。當然,這些方法有一定效果,但也要看概率,至少一半的時候,沒卵用。
原因自然出在我的大腦里。也就是說,我沒有將文字融入我的思維,更沒有將文字的組成方式(靈感)變成我的下意識。好比我是一個銷售人員,在產品信息沒有完全內化時,總會錯過許多交易時機;當產品信息內化之后,我不僅能隨時挖掘客戶需求,更能在平時娛樂的交際中,創造交易時機。
文字也一樣。我成為文案之后,文字是以客戶需求為主,致使我經常遇見一種情況:客戶想要一篇文章,主題領域是我從未接觸過的,靈感空白,而且完全提不起任何興趣。它總是高頻率出現并無法避免。
有人選擇退縮,覺得困難,最終放棄;有人迎面直上,準備、糾結,最終長時間保持手托香腮的姿勢,久久斟酌落筆之處。在文字上,我沒有那么多內心戲,幾乎每次寫文時,腦中都是空白,沒有退縮,沒有勇氣,什么都沒有。
就像第一天到公司報道的新員工,沒人教、沒人帶,看著辦公室忙碌的景象,愣在原地,一臉懵逼。也不能老是傻愣著呀,那怎么辦?找事做唄。不知道怎么做?掃地總會吧,不行就去打掃公司廁所啊,總有事情能做。如果不該做這些怎么辦?那公司里總會有人出面制止,然后給我安排工作,最后,我也融入這片忙碌的場景中。
文字創作就是這樣,什么都別管,別去瞎準備。在文字還沒有完全內化時,框架也多余,不是說框架沒用,而是在沒有擺脫靈感束縛前,很難理出框架。除非知道寫什么,或者客戶已給框架,不然就像準備階段,浪費時間。
什么都不管,保持住腦袋里的空白,然后呢?寫!不用想先寫標題還是內容,寫就行,許多文字大咖在分享個人經驗時就說過,文字創作的第一步就是落筆寫。當然,我們如今都是以敲擊鍵盤代替紙筆,那就敲鍵盤。
如果寫美食,就從自己最近一次的家常便飯開始;如果寫醫療,就從最近一次的掛號開始;如果寫旅行,就從最近一次外出乘車開始;如果寫故事,就從最近一次的傾聽開始;如果寫電影觀后,就從電影劇情開始;如果寫歌曲推薦,就從聽歌的狀態開始;如果寫讀書心得,就從合上書的那一刻感受開始……
我沒有通曉的領域,但每個領域都能與我的生活產生交集,即使沒有親身經歷,那也有聽說,或者看見。把與之有關的零散片段和言語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不用管對錯、語法、標點……只管敲擊鍵盤。過程中,想上廁所就上,想喝水就喝,但腦中的文字線路不要讓它完全斷開,保持一絲粘連,即便亂入漿糊,也隨它。
當把內心所有與之有關的文字記錄下時,重頭瀏覽一遍就會發現自我的思路正在清晰,即使整篇文字都沒用,那在寫文的過程中,也能發現問題。有問題就找方法,有方法就找步驟,文字成體,在修修改改與開始結束的過程中,總能遇見趨于完整的時刻。
先創造出第一個字,再組合成第一個詞,這篇文章如此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