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盛開的山坡:宮崎駿的昭和記憶

前幾天吃飯的時候我就和老師說過,日本的幾個年代里,最喜歡昭和,因為你能看到一個民族的根性。就和新中國建立之后的建設時期是一樣,劫后余生,貧苦,大家卻鉚足了勁兒往前走,對未來充滿著向往。《虞美人盛開的山坡》的故事背景,就是這樣的昭和。


根據高橋千鶴、佐山哲郎1980年的同名漫畫改編,故事發生在東京灣旁的橫濱。主人公的松崎海年幼喪父,母親又在美國訪學,作為長女照顧扶持著一家,雖然家底殷實,但下有弟妹上有祖母外加三名房客的生活起居都要海一個人照料。這樣子責任心強,認真乖巧的少女,與為了保衛校區古舊建筑建設的熱血少年相遇,暗生情愫,電影呈現的就是一個這樣昭和時期學生們的熱血青春與樸素無華的愛情故事。

由宮崎駿老爺子親自執筆,劇本包含兩條主線,一條是東京奧林匹克在即,為了捍衛名為“拉丁區”的舊建筑,學生們的活動;一條是男女主角之間的青澀戀情。一條暗線,就是他們父輩之間的故事。在我看來,因為這是“宮崎駿”的故事,身為導演的其子宮崎吾朗的發揮還是少了那么一點點味道。簡單概括來就是沒毛病但是不驚艷,缺乏那種看吉卜力時的震撼與驚奇,那種故事的張力與生命力。吉卜力不乏簡單純粹的愛情故事,但它依舊能吊起你的心來,在記憶里留下烙印,讓你情不自禁地稱贊。從這點來看,《虞美人盛開的山坡》就平庸了些。但如果僅從故事層面來講,我個人還是非常喜歡這個故事的。


雖然戀人變“兄妹”后來發現是誤會的梗在現在看來非常的俗套與狗血,但影片中處理的相當高明:女孩子追問男生為何躲著自己,男孩子只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表明自己的身份,得知真相的女孩子沒有大呼不可能,沒有立刻就追問,連活兒都照常干,只是晚飯少了些話與胃口。她躲在被子里苦悶,其中既有青澀初戀遇挫的失落,也有對自己一直敬仰喜愛著父親的失望。連后來母親回來之后進行質問的時候,女孩子的情緒都在心頭暗涌,而非毫無節制的宣泄。兩個人的戀情中,有男生早就暗生的情愫,有機緣巧合下的事件推動,有共同的目標與使命,是典型宮崎駿式的戀情。男女主人公的設定自然也逃脫不了“宮崎駿式”的設定:為理想而戰斗的少年,生活中溫柔體貼,“戰場”上毫不含糊;生活中承擔重任的溫婉少女,任勞任怨地為家人付出,戰斗起來也從不讓須眉,是解決問題的“鑰匙”。

這樣的設定下,捍衛“拉丁區”的主線缺乏了那么一點張力,哪怕主角們還在焦急地等待著見到能夠主宰全局的大人物,觀眾們也大概能猜到,這群孩子應該能勝利了,建筑應該能保住。電影對原著的故事進行了很大的簡化:比如“拉丁區”捍衛戰的整個存在都是新加的故事,原著只是男主不斷地在學校里搞事情;而他到處搞事情只是為了讓自己所在的報道部所制作的新聞能夠暢銷,他好掙足上大學的錢;男主和學生會長是明面斗暗地里親如兄弟,而非電影里毫無疑問的“戰友”關系;女主的媽媽也不是什么學者,而是在美國當攝影師,性格開朗,大手大腳;女主的初戀的暗戀對象并非男主,而是同一屋檐下的租客;女主的父親也沒有確認死亡,而是生死不明的狀態,所以她才相信父親還活著,每天升起信號旗。電影的改編,雖然有對于時長、電影的兼容度以及吉卜力整體風格的考慮,但更多的還是對宮崎駿式口味的兼容。故事的重點,實際上都被壓在了男女主角父輩的身上,其他的都是陪襯,只是為了回味那更為久遠的故事。


女主的父親澤村雄一郎是艦長,在朝鮮戰爭期間喪命。男主的養父風間明雄是女主父親的朋友,男主就是當年他自己的孩子喪命時,女主的父親突然過來抱給他的。因為友人也沒多說,風間明雄自然而然認為這是友人的孩子,但還是視如己出撫養長大,也對孩子如實相告他的身份。一番折騰之后,才明白男主是女主父親另一名友人立花洋的孤子。立花洋在二戰時因撤退船沉沒而喪命,女主的父親強把孩子歸到自己的名下,但又因為自己的妻子身懷六甲,家里無法負擔,便想到了剛剛喪子的友人風間明雄。女主和男主都持有的照片上,就是澤村雄一郎與立花洋,以及另一名商船學校的友人小野寺善雄。成功存活并依舊作為船長活躍著的小野寺善雄,在看到友人們的孩子們已經長大的時候感慨萬分,向他們描述了拍攝那張合影時的狀況。在我看來,拍照的那一幕才是影片的重點。

學校里意氣風發的學生們,不知曉未來的命運,只是玩笑般地互相祝福著要一起活到最后。當年的他們,是和男主一樣滿胸熱血的有志青年。身為大公司社長的學校理事長,之所以下定決心到學校實地考察,是因為女主堅定的目光與毫不顯怯懦的身姿,以及她身后父親喪命于朝鮮戰爭的身世。作為存活下來的人,對于同世代喪命的同胞總有著說不盡的情愫。而在親身探訪拉丁區,看到背負著日本未來的年輕人們,興趣盎然地在不同的領域進行探索時,他感到了無比的欣慰,當即選擇保留這個學生們的“勝地”。“拉丁區”內研究著天文、化學、物理、哲學、詩歌等等不同學科的年輕人們的熱情,面對大人們物不妥當的決定敢于訴求的勇氣,不可能是毫無根據的,而是昭和那個年代走過來的,宮崎駿記憶中的東西吧,是那個時代日本的生命力。


在針對拆除問題進行辯論的時候,男主進行了這樣的發言:“若舊了就要被破壞掉,那最先砸掉的是你們的腦袋!破壞舊物,等同于拋棄過去的記憶。不是等同于把曾經活著的逝者的記憶,全部抹去嗎!一味地奔向新的東西,而對歷史不屑一顧的你們,會有未來嗎!不尊重少數人意見的你們,沒有資格談什么民主主義!”這也毫無疑問,是宮崎駿自己的發言。舊物,有形的,比如舊建筑,無形的,比如記憶與歷史。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盛行,歷史教科書到二戰前就不講了的日本,被人形容為懷舊的老爺子在自己的創作中大量使用過去為靈感的素材,也從未停止對戰爭與和平的討論。

雖然男主的親生父親死于二戰,女主的父親喪命于朝鮮戰爭這樣的設定,在敏感的中國觀眾看來有些無法接受。但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他們都是戰爭的受害者。因為戰爭,盛年喪命,無法看著自己的子女長大享受天倫之樂;因為戰爭,升起旗子望向遠方的女主永遠都不會盼到父親的歸來;因為戰爭,當年親密的友人只能活在黑白的合影與自己悲傷的記憶里。女主的父輩們,并不是高呼著“大日本帝國萬歲”,而是互相祝福要活到最后。參戰對于他們來說,并不是一種選擇,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是一種選擇,是一種強加在身上的使命與枷鎖。而又是誰把這枷鎖扣下,誰又要把自己做過的一切全都抹去,重蹈覆轍,答案自在人心。現實沒有電影豐滿,抗議與辯論能表達訴求,卻也只能表達訴求,電影里面的學生也必須依靠大人物來改變命運。但,就是因為有著堅持著訴求,不斷斗爭著的少數,有些聲音才能夠被聽到,有些事情才能夠改變吧。


總的來說,如果想要感受一下日本的昭和風情以及當時校園的風貌,本片還是值得一看的。伴隨著坂本九的《昂首向前走》與爵士風格的配樂,回到1960年代的日本,回到那個混亂卻不乏閃光,貧乏卻又富足的時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