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姐姐,16種人生,她們都是自己行業里的佼佼者。這些女性,是溫柔的力量,心底有堅不可摧的信念和韌勁。她們有成就,卻也是普通的女兒、媽媽、妻子、女友……她們有自己的堅持,自己的恐懼,自己的悲歡,以及每人一份的獨特氣質。
美麗、才情,是世人對她們的共識,但比這些更迷人的,是他們的獨立屬性。來來往往的生命之中,她們也曾患得患失,但個人悲歡在高速前進的生活中,都逐漸被眾生群像的底色掩埋。
時代高歌猛進,如她們一般的獨立女子,似一株株植物,抽枝撥節,郁郁蔥蔥。看似纖弱的她們,卻練就一副天地皆寬的優雅氣度,選擇以流水般的堅韌來面對生活的慌亂,靜水深流,堅定如時光。
寫主持人董卿,她是一個活得特別用力的人。她將工作看成是比命還重要的東西,那是幸福感的主要來源,所以即使她已經45歲了,在人生進入一個似乎更自由的階段的時候,她反而進入了一個加速狂奔的狀態。因為生命的意義是如此厚重,無論我們怎么樣全力以赴都不為過,因為我們生而為人。
寫演員周迅,“不是說你這輩子沒有人要你才叫未婚妻的臉,是因為周迅永遠是有期待的,期待明天,仿佛明天對她全無惡意。” 她是一個特別純粹和真誠的人,正因如此,她才能每演一個角色就是什么角色,所以在介紹她的表演成績時,才能說出:介紹她的獎項很容易,她得過,所有獎。
寫運動員李娜,她用大滿貫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優秀的運動員。但在生活中,她也獲得了大滿貫。退役后,她生了兩個可愛的寶寶,寫了自傳,開辦了網球學校。“你想要什么?明確這個目標,行動起來!不用猶豫,哪怕走點彎路。贏了就享受快樂,輸了就承擔責任,就這么簡單。重要的是,不能逃避。”
寫演員海清,被大眾稱為“國民媳婦”。她一直在尋求角色扮演的可能性,找到對自己演員的認知:我演戲不是為了證明我能,是因為我喜歡,我喜歡和我能之間是不一樣的。“我喜歡做這個事情,我可能演不好這個角色,但它不會影響我,不會讓我放棄,只會讓我去尋找為什么我不能。如果這個是客觀存在的,因為我的外形這些東西不能,那我就對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如果因為我的認知力與理解力,對角色的這種洞察力、掌握力達不到,那我就去練,練到有一天我能。”
寫作家笛安,她的夢想是“寫一部偉大的小說,終極夢想是寫一本像《卡拉佐馬福兄弟》那樣的小說……我希望用一生去接近它。”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長篇小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作家還在寫,直到筆筒掉到地上,滾到桌子底下。
寫科學家顏寧,身為科學家的她,天真,純粹,不合常規。她的天真是一種生產力,像個小女孩般可愛。她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一種中國的科學家可能過去尤其沒有的多樣性,因為有她,這一群人就變得更豐富了,而不是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都是清一色的。
寫一土學校創始人李一諾,她有氣場,又沒有氣場。她野心勃勃,但又不咄咄逼人。她善于理解人,親近人,更善于讓人感到舒適。她打翻了傳統觀念里“強大女性必然不近人情”的刻板印象,甚至,你干脆不愿把女強人的字眼安在她身上。
寫服裝設計師馬可,從令她成名的流水線成衣,到制作真正親手做的衣裳,她只想做與時尚無關的真正的衣服。她不滿足于服裝在生活中的實用性和裝飾性,她深信最偉大的最高尚的創作動機應該是出于“關心人”,對人本身的終極關懷——關心人的情感、關心人的精神世界。這種關心包含了愛,但比愛更為寬廣,更無條件。
寫導演文晏,看似纖弱,但因為骨子里的韌勁和堅持,在日益喧囂的時代,用克制冷靜的表達呈現最有價值的批判,她是天生電影人。
寫時尚界女魔頭蘇芒,她打造出一個帶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時尚媒體王國。入職19年,她依舊斗志旺盛,極具感染力,總是處于打雞血的狀態。“我相信如果你的手是握著拳頭的時候,你的底氣是頂出來的時候。你有爆發力的時候,你有激情的時候,你的靈感也好,你去說服別人的能力,你甚至調動你自己所有的組織能力,調動一切的能力,高度專注,那個效果特別好”。
寫導演徐靜蕾,她從小在父親嚴厲的要求和控制下長大,所以她特別渴望自由。在長大成人,功成名就后,在控制與反控制中,她終于找到了自由,終于可以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寫知識分子網紅papi醬,與很多天賦型的喜劇演員一樣,現實中的她有著極度悲觀、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一面。對于成名后網上的各種評論,她慢慢從惶恐和憂患中學會了妥協和消除外界的聲音。她給自己的座右銘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寫演員閆妮,她是一個感受型演員。她每一次表演都是先找到感受,找到感受之后,她表演的準確和豐富就是令人驚嘆的。但生活中的她和自己那些樸實幽默的銀幕形象有疏離,有反差。她總出神,不善言辭,不想解釋自己,常常獨處,常常沉默。雖然她的感情經歷很坎坷,但她還是會笑著說:哎呀,戀愛多好呀。
寫演員賈靜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課題,或許我的人生功課是在家庭上面必須要付出很多,那種累積才可以帶給我工作上面很大的量和動力。”接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定是有前因后果。
寫相聲演員賈玲,盡管以“女漢子”的形象著稱,但她最自豪的模仿角色是瑪麗蓮夢露。相聲界,幾乎是女性的禁地。因為這個行業需要調侃,而女演員很難演好,所以作為一名女性的相聲演員,賈玲在剛開始的時候過得并不好,她姐姐一直勸她回家,但她一直沒有放棄。她開始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新路,提出“酷口相聲”。要有信念,不受他人蠱惑,認定的事情要做到底。
寫演員蔣璐霞,她漂亮又能打,在看臉的時代,卻選擇了最苦的方式。跑了10年龍套,青春沒了下落,只剩一身傷病,直到《紅海行動》這部電影才把她從生活的泥潭里撈上來一點兒。
她們對待工作都盡心盡責,不會保留自己的付出,有多少精力就投入多少,她們可以為了工作縮減睡眠時間,可以不計較付出與回報不對等,只為了奉獻自己的力量,以實現個人價值。
任何人堅持在一個行業里耕耘,或者長年累月做一件事,很多時候都伴隨著一定程度的痛苦。并不是所有我們熱愛的事都只帶來快樂。那么,是什么讓她們做出如此大的犧牲,并日復一日的堅持呢?在她們身上,我看到了刻在骨子里的熱愛。因為熱愛,所以不顧一切往前沖,因為熱愛,所以忘我的付出,也因為熱愛,她們獲得源源不斷往前走的動力。
無論是那些距離我們很遙遠的名人,還是在我們身邊那些很優秀的人,她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她們都熱愛自己做的事。不管她們在哪一個領域,在哪一個職位,不管自己能夠在這個崗位待多久,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熱愛,絕不含糊,也不敷衍。
一個人只有發自內心的熱愛自己做的事,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而當一個人全情投入,整個人都散發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