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該是一堵墻的厚度

文/硯藍

清晨,安靜的樓道突然嘈雜起來,我換好鞋子拎包出了門,二樓已被熱鬧的娶親隊伍堵住了,一個扎紅腰帶的帥氣小伙被一群年輕人簇擁著咚咚咚地敲著門,手里握著一打紅包,正賣力地喊著新娘的名字,等著丈母娘來開門呢。

這是什么情況?居然……我驚詫了!二樓那家在嫁閨女!可我在這里居住也有十來年了,竟不知那對貌似長我幾歲的夫妻家里還有一個待嫁的女兒。我為自己的冷漠而嘆息!

同一小區同一單元同一個樓道,只隔著幾層樓板,我竟然從未見過,即使見過從未關心過,更沒興致打聽過每家每戶都有老少幾輩人。偶然相遇也只是禮節性地點頭笑一笑,充其量就是打個招呼,程式化的問一聲“您出去呀…您回來了…”

其實我并非一個古板的家伙,何以總是面無表情地來去匆匆,連一絲打破這種局面的想法都沒有呢。忙?沒時間?還是沒興趣?都不是,冷漠應該源于一種互相傳染的習氣!一種各自封閉彼此防范,只掃自家門前雪的習氣!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真懷念小時候,那時的老鄰居可真親啊,親的就像一家人!我出生不久就搬進那棟有公共走廊的小二樓,樓上樓下至少二十戶,老老少少總有一百多口人,就像一個人丁興旺的大家族,也的確如此,在我童年的記憶里,鄰居和親人的界限分的總不是很清晰。

印象最深的就是串門。不用打招呼也不必敲門,推門而入是再平常不過的,嬸子大娘哥哥嫂子聊起家常親熱而實在。趕上鄰居家正要吃飯也不客氣,添雙筷子盤腿上炕就吃飯。飯菜很簡單,大蔥蘸大醬,卜留克咸菜酸菜燉粉條子可勁兒造。

夏天悶熱,鄰居們都搬個板凳搖著蒲扇,坐在大走廊里喝茶聊天,孩子們穿梭嬉鬧其樂融融。誰家有啥難處遇到個大事小情也不避諱,說出來大家一起幫著出主意想辦法。

偶爾有兩口子吵架拌嘴的,我們大院超級前衛,四十年前就有自愿者,聽著聲不對,馬上放下手里的活計就去勸架調節,每每都是旗開得勝,沒等矛盾升級就破涕為笑了。

誰家煮了一鍋大碴子粥,一定不會獨享,給老蘇家端去一碗,給老卞家送去一盆兒。包頓餃子一定會喊著隔壁一聲,烀一鍋黏苞米,幾乎半個樓都在分享。趕上誰家大人有事下班晚了,孩子絕不會餓著,不一定跑誰家吃的飽飽的了。

大院里的孩子們最歡樂,一群一群地聚在一起玩兒,老鷹抓小雞,打中間人,跳皮筋,紅燈綠燈小貓點燈……到了吃飯時間,就聽到各種版本的呼喚聲,”老誰家小誰,你媽喊你回家吃飯呢……”

最難忘的是鄰里間無私的幫助。母親在醫院去世那個晚上,家里只有我和九歲的妹妹,得到消息的鄰居們自發組織起來,有的拉電線接燈泡,有的搬來縫紉機,嬸子大娘們連夜裁剪縫制,為我母親趕制出了壽衣。而那時我還沉睡著,叫都叫不醒。

接到電報從省城趕回來的大姨流著淚,對鄰居們說的一句話,至今還響在耳邊——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哪!這就是鄰居,比鄰而居朝昔相處是為臨,傾力相助不計得失是為臨,沒有攀比歧視平等相待是為臨。

可我怎么就把好鄰居弄丟了呢!還是把自己給弄丟了!

自從搬進封閉的單元房,有雙保險密碼鎖的房門咣當一聲關上,鄰居被擋在了門外,沒什么事總不能隨便就去鄰居家敲門吧。串門沒了,街坊鄰里嘮家常的機會沒了,好吃的只能獨享了。

常聽到鄰里間因為下水道堵了起糾紛的,樓上樓下因為養寵物有噪音吵鬧不休的,高空拋物砸壞了私家車無人承認而全樓人成被告上法庭的……

看到過一則新聞,一棟樓房里發生了命案,警察走訪周圍鄰居以便尋找線索,幾戶鄰居無一例外地表示,深夜聽到過很大的打斗聲呼救聲和撞擊聲,但沒有一個人出門詢問制止,甚至連一個打電話報警的人都沒有!

冷漠,有時比暴徒更可怕!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被一堵冰冷的墻永遠隔斷。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因為一堵墻的厚度而無限拉開。

當你從貓眼兒窺探門口站著的是誰,高度警惕地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一遍遍囑咐老人不要給推銷員開門,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再是千山萬水天涯海角,而是我就住在隔壁,卻恍若隔著一個星球。

還能像從前那樣親密無間地玩耍了嗎?也不是不可能。前段時間一樓門市裝修破壞破壞了結構那件事,就讓幾個單元的陌生人因維權一下子熟絡起來。事情解決后有人建議,臨時建的群就別撤了,鄰居們一致同意。

心有靈犀,看來大家都想打破壁壘,都想擁有和諧親近的鄰里關系。有了這個群,鄰里間的距離近了,先是早晨發個圖片問聲早,接著有人發鏈接曬照片,漸漸地交流多了起來。幾個聊得來的鄰居還相約一起健步走,得知有孩子參加中高考,大家紛紛發來鼓勵和祝福,我的幾篇習作也得到眾多鄰居的分享點評。

線上升溫,線下也熱鬧。鄰居們在平臺上遇見了,不再只是點個頭就走。問問家里的老人身體可好,最近變天了,菜價有點兒上漲,哪家超市打特價互相提個醒,剛安裝的天然氣有些注意事項嘮一嘮,有家孩子總流鼻血,找了個偏方送過去試試……

過去那種平房大院的居住環境早已成為歷史,樓房林立小區封閉成了現在人普遍的居住方式,再回到從前那樣串門拉家常的確不現實了,可是很多新穎的交流方式正在不斷衍生出來。

小區健身器械那兒就是一個鄰居們聊天娛樂的好去處,有共同喜好的鄰居還可以組成徒步群,驢友群,廣場舞群,準媽奶爸群。我們小區每年都有社區大聯歡,多才多藝愛好廣泛的居民在一起排練,總能給大家奉上一頓豐盛的精神大餐。

豆莢也知修鄰好,殷勤引蔓過院墻。一睹墻不過幾尺,鄰居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該親近的人,別讓一層樓板隔開鄰里的心,別讓一堵墻成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