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那我是誰?

本以為這部片子會是一部私人定制似的喜劇片,再加上較早前在武漢發生的宣傳事件,我也已經失去了對片子本身的期待。但看完后,竟然讓我覺得這是一部反思目前社會的人類參照物。

《潘金蓮》中的表達元素

李雪蓮,這個人物綜合了小白菜、潘金蓮、竇娥三個冤屈的女性于一體,被塑造成最“擰巴”的角色。最開始的不可理喻和糊涂,到越告狀越明白。而各級公務員和官員,最開始的清醒明白,到越來越糊涂……

片中人物使用了嚴重的地方口音,福建味兒的普通話。近乎不真實的模仿中帶著種扭曲的諷刺。

范冰冰在片中塑造了一個有挑戰的角色,算是對她演技有所加分。不過正面表情的鏡頭不多,不知是導演的敘事方式還是刻意回避。

影片里不同場景采用不同畫幅,正方形用于代表大會,圓形畫幅用于農村景色,是個創新,不禁讓人想“放大”屏幕。

片中的幽默都是采用“正兒八經”的方式,有種奇怪的苦中作樂,這一點算是高雅之路。


《潘金蓮》中的諷刺

在結尾前,市長的話反思各級官員參與這個事件的初衷,從而進入影片最核心的洞見,可領導最后治理的方式仍然是“專項整治”。

片中各級官員其人物真實性格塑造的背后,采用了戲劇化的戲劇動線。當政的人可能說“我有這么壞嗎?”,下面的人卻可能說“你們有這么好嗎?”

整個片子無形中在諷刺著一件事情,在我們的文化中,所有人(當政者和老百姓)理所當然都認為當官的啥都要管,啥都該管。可是,到了最后,發現不僅不想管,而且管不了。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面對,善良還是陰險,官員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仍然無能為力。


背后的思考

這是一個太過崇拜權威的社會,我們有期待頭上人人都是包青天的文化,所以,很多時候遇到問題,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靠自己,而是靠政府。而很多時候,罪惡的根源在于我們自己。

比如李雪蓮最開始的“假離婚”。

其次,任何人走到了權利的位置,榮耀自己的方法都是能“搞定事兒”,但最后誰都搞定不了一些事兒,反而自己一頭栽下去。社會就好像都在努力往上爬,把前面的人拉下來,后面的人再上去,又再被下面的人拉下來的過程。

今天和老同學聚會,談論微軟和華為這樣大企業的企業病,他們在歷史中成功的走上了商業權利的高峰,而現在卻充滿了這樣內在機制的溝通問題。上下層溝通更多的是命令,更少實質的溝通……

推及到一個社會,當壯大到一定程度,總會有點大企業病的樣子。


綜上所澍

影片的最后,李雪蓮澄清了自己的最初動機是“想要多一個孩子”,對抗一個“有質疑”的政策,人們采用的是詭計,而詭計背后又有親情。


與罪惡共舞,最終被罪惡吞噬。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昨晚樓上的夫妻又吵了起來,那男人摔東西聲和罵聲以及女人的隱忍聲讓我知道原來這棟樓隔音如此不好。原來家丑外揚不過如此...
    砸扁回憶閱讀 197評論 0 0
  • 買了一個五塊錢的耍伴。 在一個佝僂著背倚著墻站的老人那里。 是一號線石油路出口。 老人戴著個灰撲撲的鴨舌帽,已分辨...
    泥腳書蟲閱讀 181評論 0 0
  • 這幾天聽到了太多關于子女贍養父母的案例...忽然發現老人真的很可憐...生了五個兒子...一個女兒還是領...
    寒影凝閱讀 314評論 2 3
  •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又降溫了。 昨晚難得在十二點之前入眠,可身體還是吃不消——不...
    蒹葭姑娘閱讀 552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