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這部片子會是一部私人定制似的喜劇片,再加上較早前在武漢發生的宣傳事件,我也已經失去了對片子本身的期待。但看完后,竟然讓我覺得這是一部反思目前社會的人類參照物。
《潘金蓮》中的表達元素
李雪蓮,這個人物綜合了小白菜、潘金蓮、竇娥三個冤屈的女性于一體,被塑造成最“擰巴”的角色。最開始的不可理喻和糊涂,到越告狀越明白。而各級公務員和官員,最開始的清醒明白,到越來越糊涂……
片中人物使用了嚴重的地方口音,福建味兒的普通話。近乎不真實的模仿中帶著種扭曲的諷刺。
范冰冰在片中塑造了一個有挑戰的角色,算是對她演技有所加分。不過正面表情的鏡頭不多,不知是導演的敘事方式還是刻意回避。
影片里不同場景采用不同畫幅,正方形用于代表大會,圓形畫幅用于農村景色,是個創新,不禁讓人想“放大”屏幕。
片中的幽默都是采用“正兒八經”的方式,有種奇怪的苦中作樂,這一點算是高雅之路。
《潘金蓮》中的諷刺
在結尾前,市長的話反思各級官員參與這個事件的初衷,從而進入影片最核心的洞見,可領導最后治理的方式仍然是“專項整治”。
片中各級官員其人物真實性格塑造的背后,采用了戲劇化的戲劇動線。當政的人可能說“我有這么壞嗎?”,下面的人卻可能說“你們有這么好嗎?”
整個片子無形中在諷刺著一件事情,在我們的文化中,所有人(當政者和老百姓)理所當然都認為當官的啥都要管,啥都該管。可是,到了最后,發現不僅不想管,而且管不了。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面對,善良還是陰險,官員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仍然無能為力。
背后的思考
這是一個太過崇拜權威的社會,我們有期待頭上人人都是包青天的文化,所以,很多時候遇到問題,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靠自己,而是靠政府。而很多時候,罪惡的根源在于我們自己。
比如李雪蓮最開始的“假離婚”。
其次,任何人走到了權利的位置,榮耀自己的方法都是能“搞定事兒”,但最后誰都搞定不了一些事兒,反而自己一頭栽下去。社會就好像都在努力往上爬,把前面的人拉下來,后面的人再上去,又再被下面的人拉下來的過程。
今天和老同學聚會,談論微軟和華為這樣大企業的企業病,他們在歷史中成功的走上了商業權利的高峰,而現在卻充滿了這樣內在機制的溝通問題。上下層溝通更多的是命令,更少實質的溝通……
推及到一個社會,當壯大到一定程度,總會有點大企業病的樣子。
綜上所澍
影片的最后,李雪蓮澄清了自己的最初動機是“想要多一個孩子”,對抗一個“有質疑”的政策,人們采用的是詭計,而詭計背后又有親情。
與罪惡共舞,最終被罪惡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