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一名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在農村工作近40年的教師,近兩年也參與了扶貧攻堅工作,長期與“三農”打交道,就多年所見所聞及調研到的情況而言,覺得要想讓貧困區域、貧困群眾盡快地、持久地高水平地擺脫貧困走向富裕,除了采用那些必不可少的“開發式、'輸血式”、”造血式”“移民搬遷式”等扶貧措施之外,還要“志智雙扶”才能推動扶貧工作提質增效。
筆者在參與脫貧攻堅戰中,看到大多數貧困群眾嘗到了勤勞脫貧的甜頭,真切感受到黨和國家扶貧政策帶來的實惠,他們走上了脫貧奔小康之路,越干勁頭越足。但也有少數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甚至把黨的扶貧好政策
當成政府可養懶人的政策,有爭當貧困戶,搶當低保戶的現象存在。
在貧困群眾中,有的人一拿到政府的現金補貼,就先去場鎮買一瓶酒,再點幾個菜,喝了吃了,然后再提一壺酒蹣跚回家;還有不少人將補貼款用于賭博,你告訴他種果樹既可綠化環境又可增加收入,他說麻煩,沒精力管理,果子多了,賣不出去。你叫他打掃公共區域衛生得些補助資金,他卻說沒時間,要照顧家。其實,他本是一個大閑人,啥活都不想干。這些人,即使有資金、技術、項目提供給他,也很難把他扶起來
習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
扶志就是扶信心、扶思想、扶觀念,只有加強教育、引導,讓農民有"我要脫貧”的迫切愿望,而不是國家“要我脫貧”的被動督促,才會人窮志不窮地發奮脫貧,只有把貧困群眾的“內因“激活,腰桿才會硬起來,脫貧的辦法才會多起來。
扶智”就是扶思路、扶知識、扶技術,幫助困難群眾提升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事實證明:困難群眾的智力水平決定了富裕水平。一是要從職業教育、農技推廣、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培養有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意識與能力的新型知識化農民。同時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專業化(諸如耕作、植保、農機、后加工)的社會化綜合服務,以至“互聯網+現代農業”,這樣才能增強貧困群眾在生產、流通環節中的主導權、話語權,減少他們在生產中的盲目性,使之適應農業現代化。二是要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三是加大文化扶貧力度,改變貧困群眾一些不良習俗和落后觀念,使其人心思進,主動脫貧,勤勞致富。
總之,就扶貧工作來說“扶志”與“扶智”比什么都重要,政府投入再多的資金扶貧,倘若貧困群眾依舊缺乏“志“與”智”,返貧率還是會很高,要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必須智隨志走、志以智強,實施“志智雙扶”才能激發活力,形成合力,扶貧的目的才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