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一直在思考一些問題,關于生存或者是成長的問題,很久沒有這么正兒八經的胡說八道了,雖然寫完也不知道說些什么。
回想自己從中學到大學的時光,步步為營,中考、高考、實習畢業每一步都是似乎是情理之中,但也在意料之外:自己并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生活給人的煩惱卻撲面而來。以前想自己一定不能過一眼就能看到頭的那種生活:努力讀書、考好的大學、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子……那簡直就是對生命的辜負!可是回想起來自己也不能脫俗,首先第一的是要吃飯,然后交房租,馬斯洛需求層次里最低的需求都還不能很好的實現,講其他的什么個人實現個人追求就會讓人覺得有些不切實際。
生活的意義不是為了吃飯,吃飯的意義是為了更好的活著。
自我實現,這個詞其實是很含糊的,活得很牛逼在別人看來是自我實現了,但平凡的人生也是一種自我實現,只不過追求不同罷了。我們之所以認為那些開公司做高官的才算成功,那是因為從小大人老師覺得這樣才有出息,所以身邊很多同學都和我一樣被家里要求考公務員,當然這也是一種實現人生的方式,但并不適合所有的人。人生的可能不是一條直線,更像是一個樹狀圖樣的岔路口,每個人都有屬于他的路,會在不同的地方開花結果,盲目攀比是不可取的。
生命是守恒的,在一些方面也是公平的,比如努力的事情,越早努力越早等到柳暗花明,越是軟弱就越會掉入平庸膽小的深淵。高中時,學習成績不是很好就安慰自己,即使考上一所普通的大學也沒關系,大學后可以再努力,后來到大學才發現一所學校對自己的眼界學識的增長都是十分重要的,一所學校有沒有好的老師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你對專業的態度,一所學校有沒有好的風氣也會影響你做事的風格學習的競爭力,
大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考慮要不要考研,在知乎上看了很多關于考研全很利弊的分析,最后我放棄了大學要考研的想法,去北京實習了。實習的一段時間發現身邊的同事不缺985、211或者研究生畢業的。雖然他們講到自己的學歷時是一臉平靜,但問起我學歷時我就會閃爍其辭,生怕因為自己普通本科低人一等讓人因為自己學歷而懷疑自己能力。逐漸才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有點后悔當時放棄了考研。可是后來平靜下來想一想,自己想要的是研究生學歷,還是研究生學歷所應具備的學識和能力,顯然是后者。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在能力和知識方面其實是和匱乏的,一開始的焦慮是正常的,本科畢業并不代表永遠停留在本科,研究生也不保一勞永逸,學習是自身發展終生的需求。
學歷對人最大的限制,還是對自己看法的的限制。
到北京最大的感覺就是認知到差距,身邊的人很多都很努力,你可以看到在地鐵上記單詞的人,在課余時間去名校蹭課的人,朋友圈被各種課程占滿了的人,大家都很焦慮大家都在學習。一次看鳳凰的《圓桌會議》時記得蔣方舟說如果一個人不讀書,他的世界觀就會被身邊的親戚朋友所左右。想想確實是,一個人學習的目的應該不是工作,而是要獲得獨立認識世界的能力,學習是一輩子的需求,一個人努力看世界后才有更全面的世界觀。
要么努力學習,要么努力工作,不管考研還是工作,你倚仗的不是一張學歷或者一個工位,而是別人敢都不敢的勇氣和努力。這段時間網上就說九零后禿頭、離婚、出家……垮了,九零后真的已經踏入中年了嗎?
我想不是,看下以前七零后說八零后的就明白不是九零后太low,而是這社會急迫的需求他們成長,他們急迫的想擁有一些東西,而能力跟不上野心,腳步踏不出大腦。
那些風光的人,總有不為認知的努力,你渴望風光無限,可你忍受不了折磨痛苦,所以你還是你焦慮不安,到處找借口尋求安全感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