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科夫的浮士德

有這樣一個小小的社團,每周看一部經典電影,要輸出150字以上的影評。真的是經典中的經典,很多電影躺在硬盤里若干年,終于有這樣的契機,一部部看過來。

我自然沒有機會去法羅島,去參與“伯格曼周”,但對我來說,這樣一個社團的存在,就如同我的“法羅島”,而我們的每一周都是伯格曼周。

"If cinema was a religion, this would be Mecca, the Vatican. This is thhe center of it all."

“如果電影是一種宗教,那么這里便是麥加,便是梵蒂岡,便是光影世界的中心。”


寫在前面

這不是別人的浮士德,我想這是索洛科夫的《浮士德》讀后感,只是,他把他的讀后感,拍成了電影。

所以,影片沒法做到如原著一般全面,導演借自己的領悟,從愛情的視角,讓我們認識浮士德,或者思考靈魂的歸處。(ps,我還是覺得導演把浮士德拍成了一樹梨花壓海棠的感覺啊)

這又是一部漫長、凌亂、讓人發困,總之這不是一部能讓你享受著看完的電影。但是,卻又同時畫面朦朧絕美,風格奇詭,自帶仙氣,讓人欲罷而不能。畫面顏色做了消色處理(畫面的顏色常常呈現出昏黃、泛綠或者灰暗的色調),每一個場景都如同一副古老的油畫,還有那如同從中世紀壁畫走下來的女主.,對于一個顏控的我來說,這就足夠了。縱然看不懂太多隱喻,縱然受不了男主的大叔形象,縱然不喜歡里面仿佛囈語般的對話,我還是堅持下來了。

電影不同尋常的用了接近1:1的的畫幅,感覺可以隨時截圖當畫看了。


政治背景

《浮士德》,亞歷山大·索科洛夫導演,改編自歌德的同名作品。

以下來自網絡檢索

影片拍攝制作歷時兩年之久,外景地分布在德國、捷克、冰島各地;俄羅斯導演、法國攝影師、德國的演員陣容,捷克的工作團隊。影片的制片人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的接受采訪時表示:“本片是一個大的俄羅斯文化項目,普京把本片看成是向歐洲傳遞和介紹俄羅斯精神文化的一種途徑,并為歐洲和俄羅斯文化在融合方面起到促進作用。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帶著政治任務拍攝的文藝片,戰斗民族浪漫起來還真是不一樣。


電影簡介

電影從云端俯瞰的鏡頭拉開,如謎團一般的云朵籠罩天空,在云朵之間,天空之上掛著一面鏡子,沒有人知道它掛在哪里?誰掛的它?用來做什么?照射人類靈魂深處的黑暗還是喚醒那些沉睡的靈魂?迷一樣的開局。然后一束光從厚重的云朵中破出。鏡頭拉遠,涵萬象,獨當天。照無邊。乾坤呈露,何況人間,大地山川。大海蒼茫,人間萬象。那一張若鳥飛翔的紙片/絲帶是做何用?是被浮士德撕毀的魔鬼之約嗎?它要飛去哪里?又是迷。


圖片發自簡書App



接著,畫面急轉直下,毫無預警,簡單粗暴以一個重口味的畫面切入。一個肥胖男人的陽具赫然出現在畫面中央,然后以解剖人體的驚悚段落揭開序幕。教授浮士德一邊給尸體開膛破肚,一邊喃喃自語:“靈魂是什么?靈魂在哪里。”故事在頹廢的昏黃中展開...浮士德離家,尋找食物,換取金錢,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浮士德遇到了當鋪里的魔鬼,浮士德掏出一枚戒指,準備典當。“這可不是普通的戒指。點金石!它能解釋萬物的規律”,“那它肯定值點錢”,“恰恰相反,它一文不值,生命已經沒有價值,更何況是死亡”,“我不明白,還有什么是值錢的”,“時間...藝術...”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里就引出了我的一個疑問:浮士德的真實身份,一個醫學博士,為什么會有點金戒指?

這可能就和浮士德這個人物的歷史有關了,有各種關于浮士德的傳說,有的說他是煉金術士,也有的說他是巫師,還有的說他是大學問家,等等。那么此處出現的點金戒指是在回應傳說嗎?

魔鬼墨菲斯特說他收集簽名,是在隱喻什么?靈魂嗎?浮士德:文字啊,在離開筆尖的那一刻就已經死了。收集簽名者:這個,嗯,但外面仍舊還有一個世界

關于簽名


接下來 ,魔鬼異常熱情的帶領著浮士德走街串巷。

比較印象深刻的有兩幕大場景:

場景一 :古羅馬式的公共浴室。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里充斥著女性的軀體:老的、年輕的。透著腐朽氣息的與曼妙青春的味道。還有讓人惡心的魔鬼的奇怪身材,腫脹而褶皺的肚子,光禿禿的前面和有著尾巴的后面,他的出現讓這些女性為之嗤笑,也為之瘋狂。而浮士德此刻徹底驚呆。了。直到她看到了散發了少女胴體光澤的美少女? ? ,在浴室里的浮士德驚得目瞪口呆。他是怎樣的浮士德?終日與尸體和那個似乎瘋掉的助理相伴,缺錢、缺食物、缺娛樂也缺愛的浮士德,那一刻,愛神降臨。縱然博學如他,也無法壓抑心中的悸動,心急火燎,唯恐遲則生變,央求著墨菲斯托幫忙。是的,經歷了近乎2個小時的漫長的推進,電影終于迎來了它的主題——關乎欲望和克制的一場與魔鬼的靈魂交易。

場景二:萊比錫的地下小酒館


小酒館


魔鬼墨菲斯托將浮士德強行拖入體驗世俗生活。那些喧囂的少年,那個擔憂的酒保,那些讓人瘋狂的酒和男生們無處釋放的荷爾蒙,讓他明白自己雖然堅持卻終究無法抵御整個人類向下跌落的惰性。骯臟、戰爭、喧囂、憤怒,縱然一人獨醒,但終究世人皆醉。而魔鬼墨菲斯托又一次將浮士德帶入自己的軌道,讓浮士德失手殺了一個憤怒的男青年,而恰好,是少女的哥哥。

至此浮士德已退無可退,一邊是少女的誘惑,一邊是法律的制裁。他只能從此與魔鬼上天入地,一路同行,陷入了魔鬼的操控。想來,似乎是魔鬼在給浮士德制造圈套,一步步將浮士德引上了他所希望的命運之路,但似乎,這也來自于浮士德每一次自己的選擇。

《浮士德》結尾處的情節,浮士德和梅菲托斯的地獄之路很有味道。間歇泉的噴涌是自然的偉力對浮士德的啟示--自由是地球的血液。浮士德終于決定撕毀契約、殺手惡魔,回歸真實的生活。


一些有意思的細節:

1、魔鬼到底是個什么物種?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是個魔鬼版的萌老頭,化妝師對他的造型下了不少功夫,剛開始質疑為什么墨菲斯托的舉止行走都開起來很詭異,直到他在浴室里赤裸相見。身體是靈魂的肖像,所謂相由心生,梅菲斯托的身體紋路不同尋常,構造奇特,配合他奇特的身形和動作,反射出其靈魂的豐富、復雜、神秘莫測……

2、為什么月亮上會有一只猴子?

圖片發自簡書App

墨菲托斯去浮士德的家里,通過望遠鏡,看到了月球,月亮上為什么會有一只猴子?這在隱喻什么?

3、浮士德的助手是瘋了么?

為什么要一只跟蹤瑪格麗特?為什么要用一堆奇怪的東西合成一個史瑞克?是不是因為他也愛上了瑪格麗特,但是又極端的不自信,所以要借用浮士德的身份&一個史瑞克來證明自己很聰明?

上傳中,請稍候…

4、在瑪格麗特去教堂懺悔的時候,從壁龕里伸出來那個細細的手指是惡魔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5、瑪格麗特在懺悔時,墨菲托斯在干嘛?

圖片發自簡書App

7、浮士德終于得到了瑪格麗特,房間外面還有屋子里面,那些丑陋詭異的東西是不是都是惡魔?他們也是要得到瑪格麗特的身體嗎?那最終瑪格麗特的結局會怎樣?

8、那個看似貴族的胖婦人是誰?她的存在是為了證明什么?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他們都是將靈魂抵押給惡魔的人嗎?而且還有順序?浮士德是由于魔鬼太想得到他的靈魂所以加了個塞嗎?

9、經常會有一些畫面會出現類似傾斜拉扯的感覺,讓人看著很不舒服?有時候是人物,有時候是物體。尤其是每一次當欲望在浮士德內心蘇醒——他需要吃飽時,他渴望金錢時,他愛上年輕的瑪格麗特時,畫面上的人就詭異地變形了。這是要體現人與靈魂的不同視角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10、浮士德在莫非托斯的帶領下、最終到達的那個大荒之地,那些躺在地上已經死去的人來抓浮士德,并要求他留下。這是什么地方?地獄嗎?歌德的地獄果然與但丁不同,沒有油鍋也沒有煉獄,就是世界盡頭的極致荒涼畫極致寒冷。


11、那么強大的魔鬼,最后被石頭砸死了。砸死了。怎么讓我相信他之前的強大?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些美好的畫面

1、送葬隊伍曲折前進那處的遠景

上傳中,請稍候…


2、公共浴池里的少女

圖片發自簡書App


3、浮士德小孩子般趴在他爹手術臺露半腦袋處互動,超級有愛有木有

圖片發自簡書App


4、相擁墜入幽深湖水的場景(蓮花相伴下,一位女性(往往穿著婚紗)在幽暗的湖水面憂郁而死。這是個經典的場景,起源何處不知,《哈姆雷特》中的奧菲莉亞,米萊斯所畫的《奧菲利亞》)


圖片發自簡書App


5、當浮士德將靈魂出賣給魔鬼后,和魔鬼所走上的地獄之路(此處取景于冰島)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史托克間歇泉(Strokkur Geyser)位于冰島西南部內陸的史托克間歇泉也坐落在冰島裂谷和火山帶內,和美國黃石公園的老忠實泉一樣忠實,每隔8-10分鐘噴一次滾燙的泉水,高度10米以上的水柱直沖云霄,博得常年圍觀游客的陣陣贊嘆,也包括了浮士德和他的魔鬼同伴。

6、瑪格麗特去浮士德家,長達一分多鐘的近乎靜止的畫面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電影《浮士德》與倫勃朗的油畫

《浮士德》精致的人像構圖讓人想起倫勃朗,而那些定格在膠片上的光線和色彩也呈現出如油畫般的質感。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木心說

文道道長說“木心《文學回憶錄》,斬釘截鐵,不解釋、不道歉、不猶疑。他平視世界文學史上的巨擘大師,平視一切現在的與未來的讀者,于是自在自由,娓娓道出他的文學的回憶。”

木心說:如果把《浮士德》堪稱全世界文學頂峰,全世界錯。浮士德是北歐民間傳說中的煉金術士,性格模糊,形象也窩囊,近乎妖道。歌德借了這題材,把浮士德提高到整個歐羅巴文化的精神象征,這是他了不起的功績,我由衷欽佩。從文學角度說,《浮士德》不成功;從文化現象講,《浮士德》偉大。


關于影片的思考

1.為什么大師的作品常常讓我們決定悶悶的?

什么樣的時代有什么樣的觀眾,如今浮躁的時代充斥浮躁的觀眾,色彩艷麗的、劇情浮夸的、暴力血腥的、恐怖色情的、明星扎堆的、甚至低級搞笑的都有受眾,反而是經典作品大家敬而遠之,這真是電影的悲哀。快餐的時代就僅僅追求吃飽,而不在要求色香味俱全,不講究前調后味,如同填飽肚子一樣,追求2個小時的快感,不慎思不熟慮。

然而也許這個世道有些浮躁,卻不應該是我們浮躁的借口啊。在浮躁世間沉下心來,不理喧囂,擱置欲望。簡單認真踏實、不匆忙不敷衍,看電影就認真的看,讀書就專注的讀,專注當下人生,慢慢就會體味到經典的味道……

心慢下來,行動才會快起來。

2、感覺這一部電影與《基督最后的誘惑》又有著某種關聯

一個是如同普通人一樣的神受到撒旦的誘惑

一個是如同神一樣的普通人受到魔鬼的誘惑

與國內電影不同,歐美的經典作品似乎都會有意無意的探討宗教信仰。無論東西,信仰歸之源頭就是心性。基督教徒稱之為“罪”,印度教徒稱之為“梵”,佛教教徒稱之為“空”。電影中浮士德那段獨白,我覺得有點類似佛陀的經歷:在一個小城里,在人群中,看見棺材和死亡,還有周圍的一切是惡臭和幻象。由此,陷入困境…是該獨醒還是沉淪?

耶穌與浮士德的欲望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過普通人的生活以及對愛的渴望……

耶穌不斷抵御來自撒旦的誘惑,而浮士德不斷被誘惑糾纏,他有著善的內心,卻又被欲望操縱。他經歷了瑪格麗特帶給他愛情的官能快感,這時的愛欲帶給他愉悅。同時,瑪格麗特的結局和家人的死亡,又帶給他精神上沉重的壓力。


有句話這樣說,天使和惡魔都在你的耳畔,不是誰說了什么,而是你愿意去聽誰說。

人生就是長跑,總是有人想要走捷徑,用非常手段和魔鬼交易試圖投機取巧。我們在這個日趨功利化的社會中,欲望越發膨脹,我們卻可以選擇去追求自己的目標還是徒手接受誘惑。

欲望不是非黑即白,適當的欲望可以引人向上。但是,我們要做的是擁有欲望的同時堅持底線。

我唯愿,這樣的雷雨天,擁抱,喝熱牛奶。蜷在沙發里。吃餅干,或者巧克力。廚房煲湯。換軟衣服、干被子。開臺燈。看電影。看好看的書。洗熱水澡。寫日記。聽音樂。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有這樣一個小小的社團,每周看一部經典電影,要輸出450字以上的影評。真的是經典中的經典,很多電影躺在硬盤里若干年,...
    不能空空閱讀 478評論 0 0
  • 在閱讀之前觀看書評,更容易對其中內容產生深入理解的興趣。 對于《浮士德》這本書: 有許多人因為“看不懂”而中途放棄...
    dk萍萍閱讀 5,761評論 8 68
  • 不知道你哪里好,就是滿心的歡喜 不知道你哪里好,遇到就感覺是幸運 不知道你哪里好,就是想和你天荒地老 不知道你哪里...
    嵐精靈閱讀 149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