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都有“寫點東西”的念想,卻總是拿起又放下,覺著缺少動力,這動力就像菜里少了的鹽,是一道菜的必需品. ?直到最近看了句話,大意是“去簡書,或者微信開個公眾號,寫點東西,不要以想紅為目的,而是已寫的方式多鍛煉思維”.看完后我決定要開筆了.
其實在這之前,我聽過很多類似的話,說“寫”是需要輸出的,也只有腦子里有內容,才有的輸出,如果寫不出,就要去“補腦”,這也是學習的過程,我當時也就是覺得這是個好的學習方法,并未真的想開始“寫東西”.
后來,我又看到了一個說法:“只是知道,不去實踐是永遠也不會知道它的妙用的,只有讓自己嘗試著去按照那種方法實踐,體驗到好處,才會對自己有真正的幫助”.其實事情到此處的時候,我還只是堅定了自己要開始寫的想法,卻還是遲遲沒有動筆,我不知道原因,直到我最近看到就是開篇寫的那段話的大意,我才有勇氣寫下這第一篇. ?
我想一個行動的發生也是需要“天時” “地利”“人和”吧,而“寫東西”這事兒“人和”居首,因為你得有“寫東西”的想法,如果你連想法都沒有,估計就沒下文了. ? 最不重要的是“地利”,因為這個條件對“地利”來說基本是一直存在的,就是只要你愿意寫,毛筆,鋼筆,竹片,紙張,現在的APP平臺,隨時可以開始. ?“天時”就比較不確定了,這和個人對“寫東西”這個事情見解的積累有關了,積累到一定程度了,“寫”這個動作就真的就開始.
對這個“寫東西”的發生過程都如此,生活里的方方面面發生的事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無非是三個條件的輕重角色的轉變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