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見識快速閱讀是在一同學身上。當時跟他交流過,基本上就是一目十行。那時候不知道快速閱讀,只當他有什么特異功能。后來稍微大一些,我給自己制訂了一套閱讀計劃,卻發現很難執行下去。因為我讀書是很慢的。基本上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往往一句話讀完了卻不明白什么意思。因為不明白什么意思,所以經常性的往回跳讀,閱讀的速度可想而知。
15年年底的時候,我看到了一份梁小民的書單。就是翻譯《經濟學原理》的那個梁小民。書單是對10本書的推薦介紹,而這10本書是在他全年讀過的300本書里挑出來的。竟然有人一年能讀這么多本書,我覺得他一定是用了什么方法。也正因為此我開始了解到這種技巧原來叫“快速閱讀”,已經被研究很多年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我覺得自己取得了相當的進步。到目前為止,已經能夠做到兩三個小時讀完一本小說,并且能夠復述下來了。有時候在來回坐地鐵的路上,一本書就這么讀完了。當然了真正的高手是能做到幾分鐘讀完一本書的。那樣的能力不是每個人追求得來的。對于普通人類說,幾個小時能夠消化下一本書,這對于學習成長來說已經大有裨益了。
這篇文章是我結合自己的實踐和東尼·博贊的《快速閱讀》寫成的。
普通人的閱讀速度介于200字/分鐘到400字/分鐘之間,并且大部分人是接近200字/分鐘的。而世界頂尖的閱讀者能夠做到3850字/分鐘,普通人經過訓練閱讀速度能夠提高到原來速度的3倍左右。
我們先了解閱讀的過程。典型的閱讀行為包括識別、吸收、內部融合、外部融合、保留、回憶、交流這幾個過程。我們研究的是閱讀速度,那么我們關心的就是識別、吸收這兩個階段。
眼睛是怎么識別文本信息的呢?
我們的眼睛并不是通常人們認為的做平滑的掃視,而是做一些較小的、規律的跳躍。這些跳躍的大小比一個單詞多一點,并且在跳躍的額停頓期間才能吸收信息。雖然說只能在停頓期間吸收信息,但是這個時間非常短,大概0.25-1.5秒就足夠了。閱讀能力較差的閱讀者通常會有時間較長的停頓,造成凝視。另外,他們會經常性的反復前面的內容。有時候往回跳兩三次才能充分理解句子的意思。較慢的閱讀者每次吸收一個字,而這種慢而仔細的閱讀正是妨礙理解文本的罪魁禍首。實際上如果強制性的不允許他們凝視和停頓,大部分情況下他們是能夠理解文本的意思的。
對于快速閱讀者來說,他們會在沒有回跳也沒有復讀的情況下,同時具備著較大幅度的跳躍。這個跳躍的幅度大概是12個字。一般來說,紙質書一行內容眼睛停頓三次就能理解這一行的內容了。
關于吸收信息的階段。真正讀懂文字的是大腦而不是眼睛,這是大家都明白的。但這正是快速閱讀的關鍵所在。對于熟悉的語言,我們的大腦中會建立相應的心理表征。這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也是人類能夠進行小數據學習的根本。在一段文本中,字組成詞語,詞語組成句子。在每一個領域,常見的短語搭配情況是有限的。我們日常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詞語和句子在我們的大腦中,我們并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的讀才能讀懂詞語,也不需要一個詞語一個詞語的讀才能讀的懂句子。也正因為此,把一句話打亂順序你也能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本意。這也是大跨度閱讀得以進行的原理。
如何練習快速閱讀
對于初學者開說,用手或者意念引導眼睛,找到適合自己的跳躍間隔和停頓時間。練習一段時間后,嘗試增大跳躍間隔并且減少停頓時間。要想增大跳躍間隔,強制控制自己的瞳孔放大,讓眼睛同時吸收更多的信息。只要按部就班的依照上面的原理進行訓練,一般來講是能夠做到快速閱讀的。并且,如果快速閱讀的層次夠高,能夠做到同時閱讀幾行文本,也就是一目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