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話的背景
霜霜,十一歲,小學女生,父母離異,隨媽媽生活。
她的父母有強烈而迥異的價值取向,教育理念南轅北轍,父親傳統、保守、主流(非價值判斷),教育思想基于經驗和感覺,母親現代、自由、開放(事實判斷)、對教育有深入思考和研究。在母親的主導下,孩子離開了傳統學校,嘗試另類教育。母親帶孩子閱讀、游學、會見各地朋友,給孩子很多的自由,鼓勵孩子動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見世面、長見識。
可以想見,霜霜與父親理解的“好孩子”很不一樣,她的學習方式、行為方式令父親大為焦慮,擔心孩子這樣不能通向他理解的成功。焦慮之下,他的做法是批評、嘮叨孩子,見面嘮叨,見不到面就打電話嘮叨。孩子不勝其煩,情緒困擾很大。
去年,孩子終于受不了了,求助于我。大半年來,我們做了四、五次在線交談。
可以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告訴父親嗎?不敢,他不會聽的;可以不見他嗎?不敢,而且好像也不對;可以改變自己的一些行為和做法嗎?不愿意、不可以。
父女兩個各執己見。女兒不接受父親對觀點,躲;父親追,批評和嘮叨力度有增無減。
過去,霜霜能夠理解和執行的方法是盡量以真實、合理的理由回避父親,減少見面頻次,減少傷害的烈度。她明白了她有權利拒絕見面、拒絕傷害,拒絕見面的時候不再自責。
如果實在沒有借口、必須見面,之前幾天她就開始焦慮,有時候她會先跟我聊,抱著“壯士赴死”的心情,做好心理準備;勉強去了,嘔了一肚子氣,回來后又是滿腦門的火,她媽媽和我會以不同的方式給她情緒按摩。
孩子的狀況令人心疼。她媽媽試圖讓父親改變同孩子的溝通方式,基本無效,為了讓孩子感到有退路,我告訴她,如果她實在應付不了、實在太痛苦,我可以給她父親打電話,協助她減少來自父親的情緒傷害。
這個周末,連續幾周拒絕了父親的見面要求后,霜霜實在覺得沒有理由繼續拒絕了,周四的晚上,她聯系我,提出討論一下“如何應付父親的嘮叨”。
在過去心理建設的基礎上,這次交談,我們實現了認識和方法上的突破,決定不再被動躲避、忍受,也不考慮改變父親,而是從她的方向著手,變被動為主動,主動改變交談氣氛和交談內容、主動設置話題,平視父親,以理性、平和的方式,以一個平等主體的身份與他溝通。
剛開始交談時,她是無助、悲觀的,隨著溝通的展開,我們達成了思路和做法的共識,她信心開始增強,到交談結束的時候,她已經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決定嘗試我們共同討論認可的方法。
我期待看到霜霜和父親的溝通方式得到改變,期待她在精神、心理上站立起來,勇敢面對父親,坦承他自己的真實想法,實現自我保護,我也期待他們的父女關系逐漸走向平等、雙向愉快。
二、對話實錄
霜霜:小華阿姨,我明后天要去我爸那里。我想知道一些對應嘮叨、可以減少嘮叨的辦法。可以聊嗎?
小華:可以……你以前的處理辦法是沉默、翻白眼、表現出不耐煩,對嗎?(注:這是幾天前簡短交談時了解到的情況)
霜霜:嗯。
小華:還有沒有嘗試過別的辦法?
霜霜:沒有。
小華:這些辦法都沒有效果嗎?
霜霜:沒有。悲傷。
小華:你能不能想到對他可能有效的辦法?
霜霜:想不到。想到了的話我肯定會去做啊
小華:他是在什么情況下嘮叨你,見面就嘮叨嗎?
霜霜:會過一段時間。到了他那里以后,過一段時間才會嘮叨,也就一兩個小時而已。
霜霜:明白……他嘮叨你的時候有旁人在嗎?
霜霜:一般沒有。
小華:他一般情緒穩定、心平氣和嘮叨嗎,還是情緒比較激烈、話講得很重?
霜霜:第二
小華:他是在發泄情緒,還是想解決問題?
霜霜:不清楚
小華:你感覺呢?
霜霜:都有
小華:嗯……你的態度會影響他的情緒嗎,比方說如果你好好聽他說話,他會不會心情好些、態度好些、少說些?
霜霜:不會
小華:他會不會停下來問你問題、征求你對他意見的看法?
霜霜:很少
小華:他說話的方式,和他的具體意見,哪一樣你更反感?
霜霜:都反感
小華: 如果他說話的方式和顏悅色、愿意傾聽你的看法,你會不會不那么反感他,對他的意見也容易聽進去?
霜霜:可能吧
小華:他對你都有些什么意見呢?
霜霜:沒作業、看手機、不看書、睡覺晚
小華:就這些嗎?
霜霜:還有,不去澳洲(上學)、不回正規學校
小華:這些問題屬于不同的類型……看手機、不看書、睡覺晚屬于你行為方面的“問題”,有你可能愿意接受和調整的嗎?
霜霜:幾乎沒有
小華:去不去澳洲、回不回“正規”學校的問題屬于人生選擇的問題,更沒有調和余地對嗎?
霜霜:嗯
小華:你怎么看爸爸與你的關系,你覺得他關心你、愛你嗎?
霜霜:不好說
小華:或者,你認為他主觀上關心你、愛你嗎?
霜霜:可能吧
小華:你覺得他為什么在這些事情上不厭其煩地嘮叨你?
霜霜:關心?
小華:你對他主觀上對你的關心和愛有懷疑嗎?
霜霜:不好說
小華:如果他主觀上不上出于關心你,你覺得他為什么這樣?
霜霜:不知道
小華:關心和愛的反面是不關心、不愛、故意為難、有意傷害……你覺得爸爸是這樣嗎?
霜霜:也……不是吧
小華:換成你是爸爸,你為什么要嘮叨孩子?
霜霜:不知道
小華:你會擔心一個你討厭的人嗎?
霜霜:不會
小華:有你擔心的人嗎?
霜霜:?
小華:有沒有哪個(些)人的好壞、安危、成敗會讓你擔心?
霜霜:有
小華:是誰?
霜霜:家人……吧
小華:嗯……你會表達你的擔心嗎?
霜霜:會啊
小華:怎么表達呢?他們總是愉快、感激地接受你的關心嗎?
霜霜:就是說很擔心啊……嗯
小華:如果他們不接受、反駁你、沉默或者翻白眼,你會怎么樣?
霜霜:不開心
小華:(微笑)
霜霜:可是我的語氣沒有像我爸那樣啊
小華:明白……但是我們可不可以同意爸爸關心你、愛你,因為根據他的知識、信念、價值觀,他不能理解和接受你的一些行為和選擇,認為對你“有害”,所以想要影響你、改變你?
霜霜:可以同意
小華:(握手)我覺得你爸爸是個關心、愛女兒心切的好爸爸——我這么說你會不會生氣?
霜霜:不會
小華:他也讓我多感動的呢……我要恭喜你有個這么愛你、關心你、為你殫精竭慮的爸爸,寶貝兒!我知道不是每個女孩子都有這樣的爸爸。
霜霜:嗯……
小華:你有沒有在心里重新考慮對爸爸的認識?
霜霜:沒有
小華:就算同意他嘮叨你是出于關心、愛、擔心,也還是那么反感他嗎?
霜霜:嗯
小華:明白。不過,我雖然覺得爸爸擔心你、嘮叨你是出于愛你、關心你,但他表達的方式是無效的,甚至適得其反……同意嗎?
霜霜:嗯
小華: 我覺得爸爸的另一個問題是,他沒有隨著你年齡的增長、認識水平的提高,更新他看待他和你之間關系的方式
霜霜:嗯
小華:堅持他自己的看法
霜霜:嗯
小華:對于他這樣“有問題”的父愛方式,我們反感、生氣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不能改變他、反而讓我們自己受他的負面影響,對嗎?
霜霜:嗯
小華:如果不能改變他和他的觀念、想法,我們為了減輕自己的痛苦、憤怒情緒,可以調整對他的看法
霜霜:行
小華:(微笑)具體地說,就是如實地理解他、接受他:他是我爸爸、我爸爸就這個樣子、方式和水平。
霜霜:嗯……
小華:我不在心里生氣他、抵抗他……因為這不改變他,但是我不舒服、對我們的相處、關系沒好處。同意嗎?
霜霜:嗯
小華:(握手)對于你們的父女關系來說,這些沒有共同觀點、影響彼此情緒的事情只是一部分,對嗎?
霜霜:嗯
小華:(握手)那么,我們有沒有可能弱化這些部分,同時增加彼此共同關心、共同感興趣、令彼此愉快的交談內容呢?
霜霜:不知道
小華:這個可以由我們來主導
霜霜:?
小華:為了讓彼此相處愉快,你愿不愿意像個大人那樣,心平氣和、理性地和爸爸溝通呢?
霜霜:還不是很懂
小華:而不只是被動地聽、被動地忍耐和默默地憤怒他的嘮叨……我解釋一下
霜霜:嗯
小華:你現在在和他的關系中是很被動的:你不同意他的觀點、不喜歡他對你說話的方式,你的做法是躲避、沉默、心里憤怒,最多翻翻白眼。你沒有采取有效的方式去回應、改變你不喜歡他的那些方式
霜霜:嗯
小華:但是你非常希望他停止嘮叨!你非常希望改變你嗎相處的方式!對嗎?
霜霜:嗯
小華:(擁抱)所以,你要采取主動,你要掌握你們交談的內容和交談的方式——沒法靠他,否則你就只有繼續忍耐和憤怒。
霜霜:嗯……
小華:想不想試試?
霜霜:可以試試啊
小華:(握手)好!有沒有勇氣在下一次見面時,看著爸爸的眼睛,愉快地跟他打招呼、問候他?
霜霜:不好說
小華:告訴他這幾天發生的愉快的事情、取得的成績?
霜霜:取得的成績?
小華:你這幾天不是在學習新知識、見到新朋友嗎?總有愉快的事發生對不對?
霜霜:嗯
小華:你學到新的知識、有新的感悟不是嗎?
霜霜:嗯
小華:把這些事一樣一樣說給他聽、跟他分享你的愉快和成長——你主動設置話題
霜霜:嗯……但他會問我考試的問題
小華:明白……他會打斷你說話嗎?
霜霜:很少
小華:那好啊!我相信你分享你的成績,他會高興
霜霜:嗯……可能吧
小華:還有,你以愉快的方式分享,你的情緒會對他有積極影響的
霜霜:嗯……
小華:讓他感覺到信心、希望
霜霜:嗯……
小華:減少他的擔心
霜霜:嗯……
小華:你覺得有道理嗎?
霜霜:嗯
小華:理解了嗎?
霜霜:嗯
小華:同意不?
霜霜:同意
小華:(握手)至于具體談些什么話題、分享哪些感悟、成績,你可以下來想想,如果需要,可以在見他之前同我討論,好嗎?
霜霜:嗯
小華:另外,他可能還是會提到他的那些觀點……就是他嘮叨你的那些話題
霜霜:嗯……
小華: 這個時候我建議你正面回應——反正也躲不開。具體地說,可以心平氣和、微笑看著他、聽他說說,然后找個合適的插話機會,主動、正面表達你的看法。要不要試試?
霜霜:可以試一下
小華:(翹大拇指、獻花)你可以說:爸爸,我知道你愛我、關心我、為我著想,你的苦心我都明白,謝謝(這個時候,你甚至可以走過去抱抱他、或者趴在他背上)
霜霜:不好說啊……
小華:試試?我們先排練下?
霜霜:怎么排練啊?
小華:我們現在就在排練啊……下來你還可以順著這個思路繼續排練
霜霜:嗯……
小華:我估計爸爸聽了你的話、看到你的態度、還有你親近他的肢體動作,會覺得你承認他、欣賞他的苦心孤詣,心情會改變、覺得你懂事了
霜霜:嗯
小華:然后你可以針對他說的具體問題,發表你的看法
霜霜:嗯……不好說
小華:你可以告訴他你選擇的路通往哪里、你可以向他保證你會好好學習
霜霜:這個可以
小華:你可以告訴他你的功課內容、你接受的考試、以及未來參加“高考”和接受你考試成績的國家、學校
霜霜:嗯,我問問吧,這個還不是很了解
小華:你可以告訴他,你會把學習成績隨時報告他
霜霜:嗯……
小華:其實你自己也有必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未來的目標,對嗎?
霜霜:嗯
小華:如果你能說服你自己,確切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通向哪里,你就可以說服愛你、關心你、希望你成才、有未來的爸爸,對嗎?
霜霜:嗯
小華:如果爸爸了解情況、認同你的選擇,他就不會擔心,會開心,也就不會嘮叨、無需嘮叨了,對不對
霜霜:嗯
小華:(握手)另外,行為方面爸爸的擔心,我會建議,口頭上愉快地接受和答應下來……沒必要在這些小事情上讓愛你的爸爸不高興,也沒必要讓他為這些小事嘮叨你、讓你煩,同意不?
霜霜:嗯……可能吧
小華:你可以跟他說:好的,爸爸,我注意,給我時間好嗎?
霜霜:嗯
小華:同時,你跟他在一起的機會不多,盡量陪他說話、盡可能幫著做家務以及他喜歡的活動,盡量不看手機,可以嗎?
霜霜:不知道可不可以……盡量
小華:嗯,盡量,試試,不求全部做到、一下改變,一點點來,怎么樣?
霜霜:嗯,好
小華:(獻花)你可以總結一下今天我們談到的要點嗎?
霜霜:嗯,要點就是,如何用好的方法應對嘮叨
小華:這是我們討論的主題。具體方法呢?
霜霜:方法就是……太多了,不好說
小華:要不要回顧一下?不急,我等你。能說多少算多少?
霜霜:我要主動改變我和我爸之間的關系、主動分享自己的學習成績和新鮮事;行為方面的問題,口頭上先答應,一步一步改
小華:還有嗎?要不要我來總結一下?天太晚了,聊完你好睡覺?
霜霜:嗯好啊
小華:首先,我們同意爸爸嘮叨你是因為擔心你,他不認同你的一些行為,不理解你的人生選擇,擔心你不能成才
霜霜:嗯
小華:他想提供別的成才道路
霜霜:嗯
小華:我們覺得爸爸不善于理性、平和地溝通,不善于處理自己的焦慮情緒
霜霜:嗯
小華:我們決定如實地接納他、不在心里抵制他、反感他
霜霜:嗯
小華:我們也不去改變他。我們決定變溝通中的被動為主動
霜霜:嗯
小華:第一、見到爸爸時,準備好愉快、熱情的情緒
霜霜:嗯
小華:主動問候他、分享一段時間的學習內容、學習成績,以及見聞、感悟——讓爸爸了解自己的情況、狀態
霜霜:嗯
小華:第二,爸爸可能還是會提起那些沒有共識的話題,這時候,態度良好地傾聽他一會兒,找到合適機會插話,表示理解、感謝
霜霜:嗯
小華:第三,成才的路不是一條,把現在選擇的理由告訴他,把自己在做什么、做的情況、通往的方向告訴他,讓他了解情況
霜霜:嗯
小華:第四,行為方面,承認他說的有道理,答應他逐漸改變,不當他面玩手機、好好陪他說話、爭取做家務,陪他做他喜歡的事情。
小華:作業——下來以后排練要報告爸爸的話題、交談內容、交談方式
小華:過去多年你和爸爸形成了交流模式,那個模式讓雙方都不愉快、無效甚至負面,這次是你發起改變。一定會有改變的,值得嘗試!加油寶貝兒!
霜霜:嗯,好
小華:現在知道怎么做了對嗎?有信心不?
霜霜:有。
小華:愛你!晚安、好心情(擁抱)
三、討論
?現在的兒童大多吃穿不愁了,但是,很難說他們的快樂水平超過物質稀缺年代的前輩兒童,曾經主要折磨成年人的焦慮、抑郁之類的情緒和失眠之類的癥狀,逐年向青少年、兒童蔓延,這在美國和中國都是如此。
在美國,兒童精神、心理障礙有生理-藥物治療、談話療法(談話療法內部的流派很多)兩大主要途徑,據近期《紐約時報》的文章,療效最好、最鞏固的辦法是藥物與談話療法并用,病情嚴重時先期時宜精神類藥物,控制癥狀,接下來主要以談話療法為主;藥物治療見效可能比較快,但是大多數會造成藥物依賴,雖然控制癥狀、治標,但是問題根源并未解決,停藥后復發率很高。由于病人沒有利用這個機會,精神、心理上并沒有變得堅韌,快樂和幸福程度并未提高;談話療法要求病人在咨詢師的協助下,承擔心理建設責任,把解決問題的鑰匙掌握在自己手里,康復后不易復發,而且,對自身有更高程度的認識、了解,快樂和幸福程度提高。
一般而言,除了身體原因以外,兒童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大致有學業和人際關系兩大類因素。人際關系原因又可以細分為社會、學校的原因,如與老師的關系障礙、與同伴的關系障礙,更重要的是家庭原因,與父母教育兒童的方式有關。
本文討論的是親子關系沖突導致兒童的緊張、焦慮、不快情緒。
不少父母成才、成功觀念單一,教育理念陳舊、狹隘,加之習焉不察的家長制思想作祟,缺少對子女作為生命個體及其特質、稟賦的尊重,對子女的學業高標準嚴要求,子女是否學業成功不一定,即便學業優秀,成人后是否情緒良好、有解決問題能力、社會適應良好、人際關系良好,更是未知數,更糟糕的是,有些家長把自身的希望、壓力轉嫁到子女身上,結果導致親子關系緊張,給子女造痛苦、憤怒情緒,如果不予處理,或者處理不當,就可能演變為焦慮、抑郁。
兒童畢竟弱小,雖然反感家長,對家長的語言暴力(身體暴力不在本文討論范圍)感到憤怒,但可能不敢挑戰家長權威,或者想法不成熟、表達能力不夠,自覺說不過家長,于是好多時候只能默默忍受。
由于兒童沒有能力捍衛自己,因此需要有力的外力援助。這種外力援助可以來自另一方家長、家中長輩、學校老師,或者咨詢師;做功的方向可以是施暴的家長一方,幫助家長認識到問題,促使其改變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另一個方向是加持孩子,從信心和方法兩個方面著手,讓孩子學會爭取權利、維護自己的心理安全和健康;如果可以對施暴家長和孩子同時做功,解決問題更有效率。
“心病要用心藥醫”。心藥基于對導致心病的原因的認識、分析,在此基礎上,拿出“病人”可以理解和執行的方法,在最大限度保持既有關系中的良好成分和正向心理價值與能量的同時,改善、解除導致心病的因素——霜霜的案例中,即是承認父親主觀的愛和關心,維持父女之間的關系紐帶,承認和接受可以改變的部分,帶給父親良好的感覺,同時主動介紹自己的學習、成長,回應父親最深切的擔心,如此,可望弱化和解除父親的批評、嘮叨及其給她造成的心理碾壓。
心藥并不能在藥店里購得,而是咨詢師(除了專業、有執照的咨詢師,也包括任何能夠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的家人、親友、師長)情感、思想和能量的凝聚,效果在與“病人”的溝通中展開,如果進行良好,積極的能量會在咨詢師和求助者之間流暢地交換,感覺如花開般美好,眼看“病人”從無助、悲觀、憤怒、討厭、痛苦的凄風苦雨、狂風暴雨,漸漸進入承認、接納、積極、信心的風平浪靜、陽光明媚。
我和霜霜以在線文字輸入的方式進行交談。這種方式比較花時間,好處卻也顯而易見:比口頭交談有更多思考機會、表達的理性程度可能更高,而且,方便事后回顧、溫習,當然,對于寫作者來說,也方便整理成文。
本文的談話內容系原汁原味呈現,沒有經過修改、潤飾。
霜霜和她的監護人-媽媽贊同我發表這次交談,我們希望父母注意自身教育方式給孩子造成的情緒壓力,也希望把這次有效的對話分享給關心兒童情緒障礙,希望與兒童進行有情緒營養和心理支持功效談話的師、長,如果有類似情況的兒童讀到這篇文章,那就是額外的欣喜和報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