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有多少關系,死在了“我以為”上。

1、“何以笙簫這么磨嘰”?

曾經有一部熱播的電視劇叫《何以笙簫默》。劇中原本熱戀的男女主人公,因為諸多誤會而分離了七年。當兩人再次見面的時候,彼此間都存有感情,只是心結難解。男方咄咄逼人,只顧宣泄心中的愛恨情仇;女方躲閃騰挪,偶爾用冷箭回擊。兩人就這么刀光劍影了好幾集,就是沒有一方想著解釋一下當初究竟發生了什么。明明兩個人坐下來用不了一個小時就能說清楚的事情,竟然拉扯了二三十集才搞定,讓我看得十分抓狂。

我發現,劇中這兩人在溝通中經常出現一種現象:表達的一方總是想著“我以為你會明白”;而接受的一方總是想著“我以為你是那個意思”。于是溝通的效率越來越低,在情緒的影響下,關系出現了破裂。

這種矛盾沖突,如果發生在現實當中,可能更難化解。不信去看一下電視當中那些“現場調解”類的節目,當事人很多是因為多年前的一個小事,導致長久無法釋懷,甚至舊恨之上,再添新仇。所以,也難怪電視劇當中會出現令我抓狂的“磨嘰”。

《何以笙簫默》劇照

2、“我以為”是一種“知識詛咒”,可能我們都“中”過。

199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研究生伊麗莎白·牛頓曾經做過一個心理實驗。她找來兩組人,其中一組的任務是,每個人從她給的歌曲單(都是一些廣為流傳的著名歌曲,比如《生日快樂》)中,選則一首,然后在桌面上敲擊這首歌曲的節奏;另外一組人員的任務就是根據節奏猜出這些歌名。最后經過統計,猜歌名的一組,正確率是2.5%,但這個實驗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在公布這個結果前,研究人員先讓敲擊節奏的那組人預測對方的正確率,他們給出的預測值竟然高達50%,當看到最終的統計結果時,“敲擊者”們都非常吃驚。

在《讓創意更有粘性》這本書中,把這種現象稱為“知識詛咒”:在某件事情上掌握更多信息的人,很難想象對于那些掌握的信息沒那么多的人對該事情會是怎樣的看法。比如,有些父母在子女剛開始學穿鞋、學用筷子吃飯、學乘法口訣等事時,往往耐心不足,發現子女犯錯,會說“怎么這么笨”、“這么簡單都學不會”這樣的話。因為這些事情在父母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很難思考對于一個生活上的“菜鳥”——他們的子女,這件事情會有多難。這些父母,便是中了“知識詛咒”。(同理的,還有駕校那些躁狂又“毒舌”的教練們罵學員的現象。)

情侶之間的吵架,上、下級之間的矛盾,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互相不理解,很多時候都來自于“知識的詛咒”。人們往往覺得自己所表達的信息是如此“一目了然”,根本不需要做進一步說明,對方就應該全部了解。如果發覺對方沒有理解我們所表達的信息,就會產生“怨念”:“你怎么就不懂我?”而接收的一方,要么是絞盡腦汁也猜不透,要么是干脆曲解對方的意思,造成誤會的進一步加深。

來啊,互相傷害啊

在這種溝通模式下,雙方的情緒都會受到影響,一旦“積郁難平”,必然導致雙方開始“互相傷害”,就像上面提到過的在電視劇《何以笙簫默》當中,男女主人公在溝通時總是“殺氣側漏”,就是因為多年的誤會導致積怨,在溝通時急于讓情緒找到宣泄口,所以兩人的對話中總是情感多余事實,“相愛相殺”了好幾集。

3、破除的情緒影響,主動確認,才能打破“詛咒”。

要破解這個“詛咒”,需要先排除情緒的負面影響,把心里的真實期待、想法、疑慮、感受充分“曝光”,再學會主動確認對方的真實意圖。

排除情緒的干擾,并不是壓抑自己心里的感受,一味迎合討好,因為這樣做會導致更大的“關系危機”——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哪一種,都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當中,提到了排除情緒干擾的兩個步驟。

首先,要區分感受與想法。感受是心情,源自于滿足/未滿足的愿望,是一種客觀事實,比如:“我心里感到很沮喪”,就是一個描述情緒狀態的客觀陳述。想法是對對方行為的判斷,這個判斷有可能是非客觀、理性的,尤其是在有不滿情緒的時候,比如“他總是很晚回家,沒有責任感”。

然后,用恰當的方法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一味壓抑感受,“你以為”對方能懂?擺脫大家都很忙的,你不說,對方哪有功夫天天猜謎語?但是表達感受不能變成發脾氣,而是既不傷害對方,同時讓對方注意到你的心里真實期望。如果把這個方法寫成公式的話,就是:“自己未被滿足的期待+對方行為+自己的感受+現在的愿望”。

比如:我很期待你早點回家,因為很想多和你聊會天(自己的期待),但你最近經常很晚回家(對方的行為),這讓我感到很沮喪(自己的感受),你可以早點回家嗎,因為真的很想和你有更多的交流(現在的愿望)”

這種表達方法,比“又這么晚回來,你心里還有這個家嗎,有本事干脆別回來!”好多了吧?后者雖然過了嘴癮,但是我們往往容易引發沖突的升級。而前者的表發方式,不但不會傷到人,而且能讓溝通雙方把注意力放在解決未滿足的期望上。

但是我們不能期待所有的人都能用這種方式表達。因為在情緒的影響下,很可能讓對方表現出“并非本意的”行為,所以我們需要主動去確認

在《溝通的藝術》這本書中,提到過一個主動確認的方法。

我們還是寫成公式:“描述你看到的行為+列出對該行為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請求對方做出解釋。”

還拿上面的例子舉例,如果對方就是用后一種“暴烈”的表達方式的話,我們可以這樣去回應:“我發現你對我最近回來晚很不滿意,是不是原本打算有什么事情想和我說?還是最近你遇到了什么不開心的事?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畢竟我忙前忙后,也是為了能讓你更幸福。”

這種回應的方法,不但能夠讓“戰爭之火”及早熄滅,而且通過主動去確認,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對對方行為的誤會(“我這么忙還不是為了這個家,你怎么就不知道體諒”),同時給出對方選擇,更容易讓對方愿意去澄清真實的情況。

【關聯】【剽悍晨讀感悟第24篇】【《關系決定命運,給你改善關系的3個大招@剽悍一只貓內容組 整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清明祭,寄哀思,燃心香,愿在天堂的故親祖先們,如同生活在人間仙境般幸福安康!
    綠葉兒一閱讀 238評論 0 0
  • 談起《讀者》這本書,我想大部分人都不陌生。在我出生以前,我爸就開始購買、訂閱這本人文氣息濃厚、內容豐富的刊物。甘肅...
    Lady_Ming閱讀 3,147評論 4 11
  • 夜已深 我們騎車還在路上 短襪蓋不住的那截腳踝 涼涼的 雨在下 我們行走沒有遮擋 手掌護不住的那顆頭頂 濕濕的 風...
    ylxyyf閱讀 155評論 3 4
  • 現實的社會里,大家都很忙碌, 為了金錢而奔波, 可以說這是個講利益的社會, 是大家去為了金錢奮斗的社會。 我們到底...
    覺醒閣閱讀 295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