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之前在微信圈里看了一篇文章,由上海退休教授所著,字字扎心——《牛蛙之殤》。講的是他的小外孫在3歲的時候,就被父母推向了“求知若渴”,開始備考上海四大民辦小學的招生考試。你沒看錯,3歲,離上學年齡還有三年,而他已經開始備考。這比現在用一年時間備考公務員的成人還要瘋狂。結果意料之中,小孩落選,也因為長期壓力而得了幼兒抽動癥。老人最后感慨:小時候拼學校拼成績,長大拼工作拼家庭,老了拼孩子拼出息,拼來拼去,沒有拼出一個完整的世界,更沒有拼出一個完整的自己。家庭傳承的終極意義是什么?所謂家學就是讓下一代,更能接近真實的自己。我們所有的財富與資源,不是全部交給他,而是讓他在這一切的對照之中,比我們更快的洞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虛擲時光與人生。
? ? ? ? 最終還是看開了,教授終于在一場惡戰中明白了,對于孩子來說什么最重要,對于他的親人來說,給他什么最好。好在及時收手,還未毀了孩子的一生。我又看了看身邊的同事,聽見她們說:“小孩考試沒考好,才95分”、“怎么辦,小孩又在班級倒數了”、“不好,又被點名去學校班主任那了,這臭小子又犯錯了”……我問了句:“成績有這么重要嗎?”她們看了看我,倒不是成績重要,只是你看,所有人都在一個班級群里,人家孩子表現都好,就批評你家孩子,你會怎么想?我笑了笑,“那又怎樣?”她們說了句:“到時候你就不會這么說了?!?/p>
? ? ? ? 學校本是教學的地方,孩子是去學習知識的,可隨著科技的發達,社會的進步,社交方式的多樣,教師都不在黑板上寫家庭作業,直接發到群里。成績對比排名,直接公布在群里。每日最佳也公布在群里,這個群真是個消息通??蛇@也讓家長們開始了對比,進行了攀比。誰誰今天表現好,誰誰今天表現不好。其實打擊孩子的不是那不及格的分數,而是群里或者是班級會上,他人的眼光和冷漠。誰都不是一生下來就是天才,起點不同又怎樣?為何一定要在同樣的起點?即使小時候落后一點又怎樣?也許多繞一個彎,會發現不一樣的東西呢?再退一步講,就算我們起點都一樣了,可每個人和每個人的接受能力學習能力都不一樣啊,難道要為了讓他們都一樣,要逼著他們每天做的更多嗎?好多家長都說心疼孩子,每天回家做作業,都沒時間休息,別說看電視和出去玩了。卻又給自己的孩子在休息日報著各種培訓班。家長們的“口是心非”,讓小孩無處可逃。
? ? ? ? 于是,從小,打出生的那瞬間,子女的路就被家長默默安排好了,家長們哪敢放?放就意味著低人一等,放就意味著沒有出路。他們想放,難道每天繞著家庭繞著孩子,真的就很愜意很享受嗎?子女似乎也怪不得家長,在這樣的時代,到處充斥著面子、攀比和榮耀,她們也不得不跟著,似乎只有這樣才顯得正常。誰又會愿意成為“不正?!蹦兀?/p>
? ? ? ? 只是,家長們,不敢放手的你們,真的快樂嗎?看著自己的子女從小就沒了孩童的那點單純,取代而之的是不對等的成熟,你們快樂嗎?離開學校,按著你們的想法有了體面的工作,但子女卻不再愿意和你們溝通,她們為了你們所謂的工作左右煩惱,不得抽身最終業績平平,一身疲憊,你們快樂嗎?我們總是父母輩與子女有隔閡,總說應該多溝通,只是,當子女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你們真的考慮了嗎?還是依舊按照你們的想法來做呢?
? ? ? ? 家長自然是天下最疼愛子女的人??捎袝r也不得不承認,他們也是子女最大的阻礙。
? ? ? ? 你敢嗎?知道這些道理的你,未來為人父母的你,你敢放手嗎?真的敢放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