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心智成熟以后的這些年,性格跟思想都隨著知識面的加深來來回回的變化著,這種變化如同一個循環,左左右右的來回擺動,雖然在其他維度不斷的擴散著,卻始終逃脫不了循環。這種循環像似DNA的螺旋上升結構一般,旋轉、交織在一起,有時在左,有時往右。
我把這種循環的兩端稱作邏輯和情感,它們始終在腦海里徘徊,縱使以自律,嚴謹著稱,終身未婚的康德都無法逃脫這個循環:"當我需要女人的時候,我卻無力供養她;而當我能夠供養她的時候,她已經不能使我感到對她的需要了。"
誠然,以哲學領域的偉人舉例差強人意,形而上,意義,先驗,存在,這些哲學里的核心思想與情感完全處在毫無交集的兩個世界,恰如邏輯與情感。
愛情應該是感性領域能表達出最強烈的情感了,一對陌生男女在相識僅僅幾天的時間內,甘愿為彼此犧牲,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Titanic
藝術的加工可能使得故事略微夸張,然而戀人間尋死覓活的情景早已屢見不鮮。愛情,驅使人們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情緒一波三折,沒有規律可循,跳躍感極強。
這些事在邏輯的領域是完全說不通的,無論是功利主義倫理,或是先驗的三大道德律,都不是簡簡單單一件事或一句話搭建而成的,整個體系以清晰的概念為基石,嚴謹的邏輯為架構,每一種成熟理論都經過數代構建者的反復雕琢,幾近無瑕。
邏輯是認識世界的工具。人們利用事物的內在邏輯關系將事物抽象化,又通過邏輯將不同的事物聯系、分類,形成認知,這些認知在人類社會中以各式各樣的形態存在著,例如語言、風俗、習慣等。
人類社會對于世界和自身的看法都包含在這一系列的認知里,通過邏輯的梳理,我們才能研究和總結前人思想與實踐領域的豐碩果實,進而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創立歷法,我們發明火藥,我們從唯心的神話體系走向探索自然世界的科學,無論是經驗總結還是數據驗證,都離不開事物間的內在邏輯。
情感則是個體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反應,是個體的生存狀態。個體總是帶著一定情感與其他個體交流的,這種交流方式與邏輯差別在于情感是發散的,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情感維系于對客觀對象的認識,這種維系關系沒有固定的形式,沒有固定的狀態,是個體行為最為復雜的一個方面。
情感在藝術領域的表達是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的,“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這短短十數字描述了李密年幼無助與祖母一起生活的情形,即使時隔千百年,即使我們沒有過類似的經歷,都可以體會到這種真摯的情感,這種感受就源自情感的發散。
邏輯和情感作為人所特有的兩種心理現象和心理能力,無所謂孰是孰非、孰好孰壞。它們互補互動,構成了人的統一的心理結構和心理功能,缺一不可。
這些年來邏輯與情感的徘徊使得性格變化無常,獨自一人還時常以為自己‘雙重人格’,暗自垂傷…
現在看來,原來是姿勢水平有限罷了。所謂邏輯與情感的徘徊應當是心智發展必須經歷的過程吧。偏于邏輯,則強于對世界的解釋;偏于情感,則強于個體間的交流。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說“世事洞達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