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脈的荒誕與科學

在普通民眾印象里,中醫最直觀的特征就是看病需要切脈,過去人們為判定先生(醫生)的本領,往往會在就醫時,把手腕伸過去而一言不發,等待先生切脈后對病癥的描述看是否和自己的不舒服的感覺及癥狀一致,從而判定先生水平的高低。

其實,在中醫范疇,切脈僅僅四種診斷方法之一,所謂“望、聞、問、切”。在沒有先進儀器的時代,中醫用這四種方法進行病癥辨識,然后判定陰陽、虛實、里表、寒熱,其準確性幾乎和經驗完全相關,所以人們都喜歡找老中醫,而對年輕的先生總是保持懷疑。

切脈之所以能讓人關注,是因為它是唯一直接觸摸身體、并通過脈搏對身體進行“檢測"的方法。據說,高明的先生通過切脈就能洞察病人身體的發病部位、發病狀態,甚至可判別孕期胎兒性別。但我們庸常中很少有幸碰到如此境界的神醫。

因為中醫的切脈理論,看似全面辯證滔滔不絕,但應用在實際實在是荒誕不經,比如它切脈時分寸關尺取脈,然后把觸摸到的脈象分成一二十種,如平脈、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促脈、結脈、代脈,等等。

如果我是中醫學習者,我要切脈,以上脈象種類是書本上講的,我要把手搭在另一個人手腕上,我如何認定他的脈象是平洪細浮呢?

而且人有男女、老幼、壯弱,如果他們心跳次數各異,但都基本健康,他們的脈象能夠是“一樣的觸摸感覺”嗎,還有對同一個人,你切到感覺和你的語言表述能和我的感覺是一樣的嗎?

顯然單是對脈象種類的描述都是主觀的,再由一個主觀傳授給另一個主觀,對無法定量的一種感覺進行經驗傳遞,其準確性可想而知。可見上述脈象分類貌似“精密細致”,實則是玩文字游戲,面對千差萬別的人,想通過切脈就能準確看出病變,實在把先生的手當是示波器都有些低估了,其荒誕如此!

本質上講中醫不是科學,或者說不是西學語境下的科學,而是中國古典哲學在人體健康領域內直接經驗化的應用,因此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有學問的中醫師在看病時說的往往是哲學話題,讓人覺得頭頭是道,完美無比,實際求醫者只是胃痛而已。

但是切脈并不完全荒誕不經,從自控理論看,它也是科學,是關于黑箱理論的科學。

設想人體是一個黑箱,你要根據僅有的輸出信息(脈象)和信息變化來推定黑箱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按切脈的經驗,需要跟蹤記錄多少脈像及其關聯的人體狀態才能歸納出最一般的“病變——脈象通式”。顯然僅靠人的主觀感覺捕捉細微多變的脈象是過度拔高人的感知力。

而這基于中醫理論體系的系統論(整體論)、相關論(因果論)、氣血論(“活體論”)。

顯然,切脈的前提是,身體任何的變化(病變)都應在血管的脈動上表現出來(從系統論、相關論來說這是可能的,但是這種可能性有時可能微乎其微);脈動變化是相對變化,判定病變除了參照人體一般脈動狀態數據外,還應和本人的正常數據對比才能發現異常。

綜上,切脈必須建立在“病癥—脈象”普遍調查和海量數據的對應分析上,也許才可能歸納出一般規律,從而使由脈象斷定病癥才有意義。

但是,目前除了聽診器、脈搏計數外,沒有一個像“先生的手指”那樣可感知脈象但又特別客觀準確的檢測設備能夠對脈搏進行檢測和分析。

因此切脈還將繼續保持神秘和荒誕——在新時代眾多的病癥診斷技術中讓學習者望而生畏,或者能夠重生,與時俱進而成為最簡潔的診斷手法。

(2016.10.31)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