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方法論之-同儕效應

同儕,相信很多人還不認識第二個字,讀chai,二聲。同儕指與自己在年齡、地位、興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輩。

現如今,同儕這個詞語在商業中被頻繁應用,比如“領先同儕”“傲視同儕”這樣的詞在商業上的使用頻率逐漸升高。因此,同儕也逐漸有了“同行”的意思。

同儕理論在產品設計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我指的并不僅僅是產品功能、交互和頁面布局。更多的是在產品定位和用戶激勵上有所應用。


下面我們來全面認識一下同儕效應。

一、同儕效應的定義。

與自己在年齡、地位、興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輩,在同一個群體事件或者活動中產生的效應。


二、同儕群體的效應。

先來說這個效應的結論吧,舉例幾個:獲得喜悅、宣泄情緒、界定身份、互相影響、互相認同。互相認同即可帶來歸屬感、認同感、成就感、安全感,甚至可以有替代家庭的效應。至于為什么會產生這些效應呢?

1、相互比較是人的本性,同儕效應是比較的產物,比較是同儕的由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老公”,這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對比現象。媽媽們常常將自己的孩子與那些和自己孩子差不多年齡和家庭境況差不多的小孩子進行比較,意圖產生激勵和警示的作用。

任何群體中都不會存在完全相同的個體,只要存在差異,就會形成比較,更高一級對比更低一級就會產生正面效應,更低一級就會產生壓力效應。

2、同儕效應的作用是雙重的,可以起到正向引導和反向阻礙的作用。

在物理學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儕效應的力也當然是相互的。一旦有了獲取了喜悅的一方,也就有了另一方的失落。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古語是有較大的實踐意義的,無論是同儕人群還是大范圍上的人群,在一個群體活動中,都會有“自動代入”的心理動作,“自動代入”會產生群體盲從。比如我們平時都非常熟悉的交通規則,假如有人突然在等待紅燈中的人群中橫穿街道,就會有羞恥感,大家都耐心的遵守交通規則時,更容易讓少量不守規則的群體產生動搖,從而追隨大的群體。這就是互相影響激勵,互相認同的正向效果。

假如把普通群眾的賺錢目標和王健林的一個億小目標去做比較,那無非就是個笑話了,大家聽一聽就過去了,無法產生任何作用。這就是反向的阻礙作用,情節嚴重的還有可能引起某一群體或者個體有報復,自暴自棄,不予理會,無所謂,放任等等情況。

那么在利用同儕理論的時候,就要掌握方法把握好度,充分利用好積極喜悅的力和消極失落的力。


三、同儕效應的應用

1、先要創造同儕環境

同儕效應應用的關鍵(基礎)是分析目標用戶群體,并對不同目標群設置不同的活動。

在粉絲經濟效果的數據顯示,不同層次差距較大的粉絲群組中,組員關系較為不穩定,容易出現分歧,維持時間短;在相同層次,差距較小的粉絲群組中,成員關系較為穩定,活動效果好。也就是說,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群組差異越小,同儕理論的正向作用越大。那么作用在產品設計中,用戶群體細分就是至關重要的基礎,將用戶群體特征分析的越透徹,目標用戶分析的越清晰,活動效果就越有針對性,效果越好。

2、同儕效用的核心是“比較”,要為同儕創建比較的機會,擴大比較的作用

上面說到,同儕理論的核心是比較,那么我們就要放大比較的作用,同時讓“比較”這個動作來的更快,也就是說路徑更短。在縮短路徑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給使用者創造選擇困難,不要給他太多的選項。設想一下,某電商銷售平臺的奶粉中,如果有一個鏈接的奶粉是大力推廣的,你在這個鏈接的列表告訴瀏覽者“這是2500萬全職媽媽的共同選擇”,是不是這個鏈接可能會有更多人點擊?假如你在每一個鏈接的列表處都告訴瀏覽者“這是專業媽媽們的選擇”,那么瀏覽者很可能又不知道該選擇哪個了。

3、自愿的分享比被動激勵的分享耗費成本低

當你為用戶創建了合適的同儕群體,并讓用戶感受到被激勵,被認可,并獲取喜悅的時候,用戶就會很自愿的將這種喜悅分享出去,讓其他人看到收獲,獲得更多的認可和贊賞。比如keep分享健身時長和健身數據,在同一群熱愛健身的群體中,分享自己的健身數據將會獲得大家的稱贊,在全民健身的大潮中,被分享的內容也可以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到健身中。


綜上所述,同儕效應的應用是一個鏈條,首先要創造同儕群體,其次是要讓用戶在群體中獲得積極效應,比如被認同,歸屬感,安全感等,然后就是給用戶創造相互比較的條件,讓用戶與同儕比較起來更有優勢,用戶則更愿意分享,從而減少推廣成本。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