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突然想開始寫作這個愛好

在離東八區到公歷2018年還有兩個小時的時候,才突然發現簡書這片新大陸。如饑似渴地解放思想開始寫了一個小時之后,卻是約好了該出門坐火車去愛丁堡的Hogmanay的時候了,不得不把內心迫不及待地想要用中文表達用表達的沖動暫時擱置,轉身投入不少人不遠萬里奔赴的蘇格蘭新年慶祝活動、愛丁堡把市中心的幾條街全部封鎖掉辦成的street party。

轉眼就過了兩天。

要放在四個月之前,要是有人告訴我,你的2018跨年將是這樣度過的——在寒風凜冽的愛丁堡先慢慢喝下一小杯whisky(a shot of whisky 說“一杯”或者“一小杯”都不大確切),再來一小杯Tequila ,喝完輕抿一片青檸中和澀澀的酒味,以此驅寒,在大約五度的天氣中瑟瑟發抖如我之后又再去Christmas market買熱飲巧克力混百利甜酒,在等待新舊交替的時刻來臨之前順便從street party大屏幕上看主持人調侃這用特朗普這個詞來解釋蘇格蘭方言eejit (idiot的意思,微笑臉),熱熱鬧鬧的午夜煙花之后,繼續坐在室外聊著天、兩個酒杯分享一大瓶rose,挪近室內淡啤酒繼續等待5點可以坐大巴回格拉,微醺地走在冷風中的街道上也竟然并不是異類,甚至只要避開特殊的幾條有些混亂的街道就會是安全的,雖然在巷子里被從五樓上的窗邊對著下面大喊:“Happy new year!”分享新年喜悅的人們受到了驚嚇、不習慣大半夜地街上還充滿了生機,不過,喝得暈暈地(合理適度(hold your drink 不知道什么中文對應合適講究一下吧嚶嚶嚶))睡到第二天下午3點醒來,對這里的新年來說不足為奇,唯一讓人心情復雜的是醒來之后一個小時之后又是天黑而已——我一定充滿憧憬又難以置信。

這一切陌生又熟悉。環境是熟悉的,生活方式是從來這兒之后由陌生新奇逐漸適應。回想幾年前和父母去愛丁堡的時候,只是這樣生活的旁觀者,覺得新奇,雖然也沒有設防說自己絕不會這樣做,但也清楚地明白這不屬于自己的星球。如果是過去不諳世事的我(現在也沒好多少),是個讀著這一切的旁觀者,看著有個人這么描述,我可能會羨慕,哇,好高級,好炫酷,我也好想這樣,或是帶著復雜的心情說,留學生活好啊,之類的話。可是作為當事人,想對假想的旁觀者自己說,原來這只是另一種普通人平常的生活,入鄉隨俗啦。也許這種方式在過去我在的那一種文化里面也是存在的,只是那時顧慮太多遮住視野,不敢想。

是這樣的心態變化和成長,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表達。

今天的思維和心情又和兩天前決定開始的時候不一樣了。開始有寫東西這個想法的時候一面興奮地不能自已一面平靜自知意料之中,仿佛我知道這是我的一部分、本能,總有一天我會這么做,只是在像這樣開始之前,心態上壓抑了好久好久,平臺上也找不到好去處。當我開始不再把別人的話奉為圭臬、開始認真面對自己的感受、獨立思考意識覺醒(啊哦好像有點晚),鼓勵分享的經歷和想法新大陸一樣的平臺(趕上好時代?哈哈哈),這一切天時地利人和作用之下,忍無可忍又自然而然地在沉默中爆發了。

只是想把腦子里的東西放空到鍵盤紙筆文字上,一來希望那種心情巨激動復雜想表達又說不清楚的癥狀能在逐漸地表達練習中逐漸緩解,只是想能說清楚在腦子里亂亂的想法表達清楚自我而已。二來,從來這里四個月,體會到不少文化的沖擊,如這里的不同于中國傳統的酒(吧)文化。神奇的是,當我在用英文的時候,大概是因為就是潛意識里抱著學習了解新文化態度的假設,完全意識不到有什么新鮮的事(除非有時候猶豫會出賣我但我真的自己根本意識不到)。直到切換回中文,才幡然醒悟,哎,原來這不一樣哎!

本質上是個喜歡表達的人。英文現階段苦于詞匯(常用詞匯英語學了多少年了,但由于專業詞匯、生活詞匯、俚語俗語匱乏,無法像像母語一樣那么輕松自在地表達和文字游戲)語法問題,比如word文檔單詞拼寫語法都不報錯但是native speaker理解我寫的東西卻費力,我想也許是詞匯量,也許是語法,也許還有一些文化的假設,所以先從中文開始,練習表達好了。是很想中文英文都能自如地表達的,極不愿意任何一種語言的能力被環境或者時間消磨。因為幾乎被隔離了中文環境之下,慌亂之下,眉毛胡子一把抓地翻看中文語法書,成語詞典,瀏覽很多文章,攢了很多閱讀清單,迫切地想閱讀和表達,可又苦于無從下手。無聊之下打開手機,看見如今自媒體在移動互聯網發展下應運而生,欣欣向榮,有廣告、有新聞、有自由作者,這么多人都在暢所欲言,也不能因為經常看到討厭的雞湯文和有毒的價值觀就把這么好的機遇一棒子打死了是不是,究竟是個好時機呀。這才醍醐灌頂,保持語言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去用它呀,多說,多寫,多用,自然而然就會思考,更加清晰。

中文之美,用成語歇后語典故詩詞,語言的簡潔之美,語言里蘊藏著的表達習慣的文化,種種因素,博大精深,像鑰匙一樣開啟中文社會、中華文化,也只有離開這個語言環境的時候才意識到,原來這是另一個看萬物的角度,原來這也只是一個看萬物的角度。20年在母語社會的成長經歷,讓我暴露在一個全新的文化環境后足以體會文化的不同——即使剛剛才從象牙塔里走出還不夠了解社會也罷。只是謹記著有過跨文化經歷的朋友分享的經驗:It's not right,it's not wrong,it's just different.

有時看著中文和英文,心中感慨,難怪圣經里關于巴別塔的故事里用不同語言來隔離人群,讓他們仿佛來自不同的世界不能再輕易地共同完成修通天塔的任務。極端點說,一種語言似乎就是一個世界了。在中文里讀到翻譯讀到英文世界里的報道新聞,好像在讀小說一樣,生活在地上,看著云上發生的事情,奇異的,付之一笑,聳人聽聞的,暗自慶幸,戲謔地讀著,全無帶入感——雖然,誰有知道,你能看到的能接觸到的,是不是社會環境期望你看到,你對此并沒有多大的選擇空間呢?——當真的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始生活,你才知道,哦,原來聽聞都只是表面的浮冰。反之亦然。這種語言體系帶來的本質差異讓人著迷,也讓人百感交集

語言好神奇,遇到的問題,遇到的感受,原來都能找到相應的詞去描述表達。

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了。我知道我會上癮。打開這張白紙,就好像我在和誰說話,似是一個闊別多年的老友,讓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情緒的起起落落信任地和盤托出,又像是一個陌生人,知道對方完全不了解、介紹自己所經歷的一切不光吐槽自己的感受也得考慮文化背景假設、怎么才能被理解。

至于有多少要有所保留呢,要不要過濾之后再表達呢,究竟應該信任讀者到哪種程度呢。想想也是這樣的顧慮,阻擋了我之前那么多年的表達。想法需要不設限不顧慮才能奔流而出,再這之后再去調整決定分享發布的部分。

剛剛開始,大概用蜜月期來描述比較貼切。先趁熱打鐵養成習慣好啦。我想一段時間之后寫得更多、思考得更多后一定無可避免地會遇到問題、煩惱,可能會讓人停下、想放棄。寫下來的目的,也是方便提醒自己的初心。即使遇見瓶頸,瓶頸其實意味著,在思考、在不斷遇見問題和解決問題,打怪升級就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嘛。

就這樣,新愛好,開啟!

注:黑體字標注的是新學會用的成語。標注便于復習。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