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陳曉東老師的微信公眾號今早更新的文章里說到“吾心安處是故鄉”一語,他在文章里寫到感謝清瀾山給了他一個家,真的很佩服他和王君老師,不停行走,不斷變化,敢于直面自己的內心,挑戰自我,不囿于安適的環境,跳出圍子,開啟新的征程,開始新的生活,開辟新的疆土!這不僅需要讓人難以企及的實力,更需要寬廣強大的內心,這內心里包含了敢于跳出慣例的思維創新,敢于突破常規的勇氣與膽識,敢于放棄曾經輝煌的淡泊,敢于舍棄已經適應環境的自信。勇于選擇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因為選擇就意味著放棄,就如《未選擇的路》里說:“但我卻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一旦選擇了一條路,那條未選擇的路將不可能同時去涉足,這選擇也許從此決定了一生的道路,選擇須慎重!而人們總渴望著新的選擇的同時,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忠于自己的選擇,對結果無怨無悔。米蘭?昆德拉說:“生活在別處”,可當我們真正去到那個夢寐以求的別處,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曉東老師般敢說“吾心安處是故鄉”的。
俗語云:“既來之則安之”,須知這“安”字也是人生之大難題,凡夫俗子,身處塵世,能使自己的心靈安頓,寧靜專注的人大抵是屈指可數,已然是人生的大贏家了!而蕓蕓眾生更多的是被迷惘、不安、躁動、誘惑折磨得心神不寧,惴惴不安了!所以有走馬觀花般的旅游,有只要結果不要過程的工作,有通宵達旦的難眠難休,有“此非留爺處”的罵罵咧咧,有這山望著那山高的不滿足,有欲壑難填的痛楚,有給你選擇時的無所適從。
古往今來,如范仲淹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是這方面的典范。“吾心安處是故鄉”的境界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悠然與愜意,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與激情,是蘇軾“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與樂觀,是劉禹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傲岸與高潔。
我輩俗人,皆當好好修煉,學習把心安放,無論身處何境,心在何方,都能安之若素,怡然自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