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的數學學習事半功倍?

今天我們聊聊0到6歲數學啟蒙方法。

你知道嗎:數學也有智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做過那種智商測試,我上大學那會兒有一段時間特別流行。

同學之間喜歡比得分數,我當時的分數是123分,還有點兒小得意,因為比周圍的同學都高一點點。

后來不知天高地厚地跑去問數學系的同學,你們的分數是多少?

于是內心受到了1萬點的暴擊,基本都是140多,還有150的。

我當時就在想學數學的人智商都好高啊。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關于人的智力測試都是用一個分數來表示的,也就是IQ。

但是這個理論在20世紀的七八十年代就開始被各路研究者們質疑,反對聲和批評聲也是愈演愈烈。


直到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霍德華?·加德納在他的著作《智力的結構》里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

這個理論到現在仍然是人類智能分析的主流理論,包括邏輯?:數學智能、語言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內省智能、人際智能和自然智能。

其他智能我們今天就不細說了,感興趣的家長可以自己來找書看看。


我們來說說邏輯·數學智能

這是一種可以使你思考、分析、推斷,存在于抽象事物、概念或觀念之間各種復雜關系的智能。

擁有較高邏輯·數學智能的人會有下面這些特征:

他們的組織性特別強,條理性也很強,有系統解決問題的方法,喜歡用邏輯的方法探索和實驗,能夠輕松地從具體轉到抽象,擅長概念化的思考。

簡單的一句話來說,這類人的典型特征就是善于解決抽象性的問題。

?

為什么很多孩子學不好數學呢?


人一生下來就有很多非凡的能力,其中一項是語言

在小寶寶出生后的幾年里,不需要專門的指導就可以開始對話,然后句子越說越復雜,到了十歲已經可以達到運用母語的準確率95%。


另一項天生的能力是數感,四個月到八個月的嬰兒能觀察到2到3的數量的變化,嬰兒會數學是不是很牛?

但是我們卻經常聽到小學階段的孩子嚷嚷:我不會數學,數學太難了,怎么沒聽小學生說我不會說話呀,這是怎么回事兒呢?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解釋,我們人類文化和社會在近5000年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大腦的進化卻沒跟上,我們的大腦還是那顆為野外生存而設計的大腦。

人類之所以出生就有數感,是因為數感跟生存有關,在野外尋找獵物時,需要快速確定獵物的數量,判斷是機會還是危險。

但是面對小學階段數學的復雜符號和程序這種抽象的問題時大腦就罷工了。

雖然天賦解決不了數學的問題,但是還好我們的人腦有強大的學習能力,那人的抽象思維是什么,是怎么發展起來的呢?


一共有四個步驟:

一、體驗

二、語言

三、圖畫

四、符號


體驗,是指對有形物體的體驗。

比如孩子拿到了一個紅紅的大蘋果,他會翻來覆去看看,用手摸一摸,還能嘗嘗味道,在探索的過程中了解了很多蘋果的屬性。


語言,是指表述這種體驗的口頭語言。

比如說把蘋果這個詞的發音和實際的蘋果聯系起來,他說出蘋果就有人能給他拿過來。

他還能把蘋果這個詞跟其他同樣甜甜的、很好吃的東西,比如說香蕉、橘子聯系起來。


圖畫,是指顯示這種體驗的圖畫。

比如畫里的蘋果,雖然跟真實的蘋果有很大差別,但是還是有足夠的共同點,所以圖畫里的蘋果也是蘋果。


符號,是指概括這種體驗的書面符號。

比如寫出蘋果這兩個字。


孩子學不好數學的根本就是跳過了前面實物經驗的步驟,直接進入了抽象環節。

比如沒有任何實物的探索經驗,就直接讓孩子刷各種數學冊子,甚至直接做抽象的數學題。

探索活動是大腦發育的點火器,機械學習是大腦發育的制冷劑。

基礎沒打好,沒有底層邏輯的理解,到了一定階段,機械的記憶和學習不夠用了,數學學習就遇到大瓶頸了,這個坎兒往往會出現在小學三四年級左右,最可怕的教育是,你根本不知道給孩子學了什么。

我相信很多人對下面這個理論并不陌生,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人的認知和心智成長存在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0到2歲感知運動階段。

這個階段的寶寶通過他的全部的感覺能力,觸摸、聞、嘗、看、聽和動作,來探索和理解世界。

所以這個階段的寶寶的數學啟蒙就是充分調動他的感官和動作,讓他進行充分的自由探索。

比如說拿一個盒子,還有大小不同的積木給寶寶玩,他會發現有的積木是可以放進去的,有的積木怎么放也放不進去這個盒子,這就是數學核心經驗里面空間關系的探索

讓孩子把積木壘得高高的,然后推倒,看積木變成一個一個小小的部件,這就是數學核心概念里整體和部分的感知

一歲半以后,孩子會把一堆玩具里相似的玩具放在一塊兒,這就是最早的分類活動


第二階段:2到6歲或7歲前運算階段。

這個階段的兒童逐漸學會了用語言表達概念知識,開始使用詞匯。

比如說大小、輕重、方圓、早晚、長短等,這個階段的兒童思維缺乏可逆性。在頭腦中保留數的原初形象和在心理上逆轉物體變化的過程叫做守恒。

不能守恒是前運算階段的關鍵特征,舉個例子,一塊兒橡皮泥,把它拍扁了,問這個階段的孩子,他的重量變了嗎,孩子肯定說變了,這個階段的孩子怎么進行數學啟蒙呢?

在生活場景中啟蒙,在游戲場景中啟蒙,給孩子充分的材料,做中學,玩兒中學。

分享一些日常的陪玩案例,第一個案例就是自然物的一個主題探索活動,他通過孩子探索棉花、葫蘆、松果,它的各種屬性可以進行大小排序、比較,包括用聲音來比較。

進行這種啟蒙,這個就是實物的探索,然后還可以玩兒一些跟棋盤相結合的數學游戲。


第二個案例是一個場景類的游戲,小兔子拔蘿卜。通過這個游戲孩子可以掌握位置關系、點數一一對應和比較這樣的數學概念。


第三個游戲是數學跟音樂結合的游戲,這也是一個跨學科結合的游戲,孩子可以通過一些樂器,還有他的身體動作,進行數學和音樂相結合的啟蒙。


第四個是一個實物探索和圖畫相結合的游戲,大家可以自己參考一下,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發展的時間表。

同一年齡的兒童,達到某一階段的一個發育特點,存在著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差異。

所以沒必要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對比自己家的孩子。發育有快有慢,但是階段性的發展順序是不變的,也是無法跨越的。


提升孩子數學能力的秘密武器


在所有兒童心理學和學前教育還有幼兒教育的教材里,都少不了兩個人的身影,一個是剛剛說的皮亞杰,還有一個就是維果斯基。

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概念。

最近發展區是什么意思呢?

是位于兒童現在獨立完成任務,表現出的心理水平,與成人或成熟同伴幫助下表現出的水平之間的這個區域,成人在跟兒童的互動的角色被比喻成腳手架,這種腳手架的教學能夠拓展兒童的活動范圍,完成憑他們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務。


根據維果斯基的觀點,好的教學應該是稍高于兒童當前發展水平的學習。

兒童起初可能不理解,但是給予時間和適宜的支持,孩子就能夠理解了。

所以提升孩子數學能力的秘密武器就是成人的高水平提問和數學語言的應用。

高水平的提問可以促進孩子的思考,提升孩子的思維水平,數學語言的應用可以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

有研究表明,語言的結構模式會直接影響思維的習慣模式。


那什么才是高水平的問題呢?

一個高水平的問題,絕不是用是、不是、有、沒有就能回答的,也不是那種顯而易見的問題,比如說這輛車有幾個輪子呀?

更不是那種唯一答案的問題,比如說你今年幾歲啦?

幼兒對這種封閉式的問題或者具有明顯答案的問題的回答,或許可以說明他們能夠理解你的問題,注意力是集中的。

他們可以根據問題進行點數,辨認數字、顏色或者形狀。

但是這些問題沒有給孩子提供機會進行深入的思考。


高水平問題是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回答。

也就是說,幼兒需要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回答問題,而不是回憶死記硬背的信息。

比如說剛才那個封閉式的問題,這輛車有幾個輪子?可以改成,你覺得這兩輛車哪輛跑得更快,為什么?

這就變成了一個可以引發孩子深入思考的高水平問題。

此外,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在數學活動中使用數學語言。

比如說在做一一對應活動時,使用一個、一對等詞語。

在做部分與整體的活動時,使用部分、整體、劃分、一半這樣的詞語。

在做排序活動,使用第一、第二、第三、大、大一些、最大這樣的詞語。

這里有一個假裝游戲的案例,假裝游戲是學前孩子非常喜歡的一種案例,它可以激發孩子游戲的興趣。

那這個案例其實是一個關于數的計算的案例,孩子開了一家網紅的炸魚店,有很多材料,家長呢,來去點這個炸魚,比如說我點了幾塊炸魚,交給孩子,讓孩子算一下到底這個魚多少錢,然后孩子幫我把這個魚做了交給你。

孩子會非常喜歡這樣的游戲,在玩兒的過程中,就把數學概念給學習了。


如何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


牛頓有句名言:我之所以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們想讓孩子學習事半功倍,家長就自己先做個巨人,讓孩子站在你的肩膀上。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知識的廣度已經沒有什么競爭優勢了,因為隨便在網上一搜,就可以立刻獲取想要知道的東西,所以當今社會的競爭是知識深度的競爭,家長應該首先做一個終身學習的人,孩子才可能成為終身學習的人。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