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年剛讀初中一年級,剛開始學歷史的時候,我對課本扉頁的有段話記憶很深刻,里面說道:“對于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地主階級污蔑他是流寇,土匪,可是貧苦農民卻認為他是救星,自己人”,當時看了這我很不理解,同樣一個人,為何不同的人對他評價如此的不同?后來大了慢慢的明白了,歷史特別是歷史人物的評價,不同的階級看待問題出發點壓根就不同。那樣問題來了,我們要如何的看待歷史和歷史人物呢?
2006年的時候,廈門大學的易中天教授《品三國》當時火的一塌糊涂,他對于曹操,劉備,諸葛亮的評價顛覆了當時人們的固有印象,大家再也不覺的曹操就是那個在戲臺里白臉奸詐的人物了,后來的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以《明實錄》為根據,用他那幽默有良心的文字,把明朝那些埋藏在故紙堆里的人物寫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仿佛他們一出場,我們就可以在腦海里想出他們的模樣,說話的聲音和動作來,實在是一部難得的良品。
當年明月真名石悅,是全國為數不多看完《明實錄》的人,他本來是南方一個城市的公務員,每月領取幾千塊的薪水,過著單調枯燥的生活。后來他開始嘗試在天涯寫明朝歷史人物的故事,每天下班后他一個人安靜一會兒,洗個熱水澡就開始在電腦前敲文字了,每天堅持寫幾千字,這樣堅持了幾年,竟然寫完了一部對明朝歷史起到普及作用的歷史大作-《明朝那些事》。
其實一個人愛好了歷史,難免要留出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給自己,用來思考和感悟。有句古話過的好“歷史就是個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被人任意打扮”。有時候一件事情你沒有親身經歷,過后你采訪幾個經歷者,他們幾個人的講述可能就會相互矛盾,會出現“羅生門”現象,可能真相就在你周圍徘徊,等待你的發現。
宋代理學大家朱熹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雖然這個家伙人品不怎么樣,據說把他兒媳婦的肚子搞大了,不過他的這句話倒是講了大實話。我一直覺得中國傳統的“為尊者諱”把很多真相搞的湮沒在歷史長河里了。讀一讀《春秋》和《左傳》,你會發現這種現象太多了,搞的我們后人都覺得難以理解。
我一直以來就有一個疑問:“古代的人平時說話和我們現代人有什么區別?”莫非整天文言文“之乎者也”之類的嗎?要知道古代人識字的人不多,絕大多數老百姓還是目不識丁的。相信很多人都覺的古代人跟我們一樣也經常炒菜,下面條,吃火鍋之類的,可你讀了歷史會發現你喜歡的西紅柿炒雞蛋,還有煮玉米,烤紅薯,你做夢去吧,他們在明朝之前還在遙遠的美洲大陸呢。至于炒菜這門功夫,直到北宋才開始出現,之前人們一般都蒸著吃。古代人們常吃的“五谷”,其中有的我們現在都很少見到了。所以作為一名喜歡吃飯做飯的人,還是很慶幸生活在如此的時代,和平幸福的日子里不用擔心戰亂,喜歡吃什么就去超市買好了。
有句古話說的好“讀史讓人明智”,但這有個前提就是你得學會思考,不會被人誤導。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小的時候覺的老家縣城里那些新聞里人物好厲害,他們說的話仿佛就是真理似的,大了后我們會發現當年的我們如何的可笑無知,那些縣老爺們在當地作威作福,講的一套,做的另外一套,臺面上道貌岸然的,背地里花天酒地的,什么都做,大家都懂的。所以我說現在好多政府的新聞你只要反著理解那就對了。
坦白的說,我讀了這些年的歷史,越來越不相信它的真實了,因為經歷的時間越久,離真相也就越遠。所以我們對待歷史的態度很復雜,一方面我們想要搞清楚它的真相,可它經歷的時間久了,后人以及后人的后人修改(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到了我們這代人手里,早已經面目全非了。
那樣問題來了?我們該以什么樣的心態對待歷史呢?很多人會覺的歷史既然都這樣了,那我們也隨便戲說吧,那樣就走進“歷史虛無主義”里去了,萬萬要不得。我覺的胡適老先生有句話講的很好“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八個字我想是對于歷史最好不過的態度了。我們每個人讀歷史書,對同一個人可能看法都不同,歷史展現在不同的人面前就會是不同的樣子。
其實歷史應該有兩部分構成,書本里的歷史和民間的歷史,歷朝歷代修史書把對他們統治不利的東西都刪沒了,我們很多真相都不知道。可民間的歷史隔的時間不長還好,時間久了,他們很多人不識字,會誤傳,這樣也不好。
所以對待歷史這東西,我們不能全信書,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做到“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萬不可“戲說歷史”和“一頭扎進歷史書堆里”,書上說什么你就信什么,很多地方都是古人挖的坑,你信你就傻逼了。
對待歷史,既然看不到全部的真相,那就“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就是我的對待歷史的態度。
作者董明明,工程師,一位風趣幽默的88后,歷史和哲學愛好者,喜歡讀書、思考、寫作,所寫文章溫度和深度居家,并被眾多媒體轉載,其本人希望通過文字結識更多有思想且有意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