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是兒子兩周歲生日,回顧這一年多來走過的艱辛道路,各種細節都不敢再細想。雖然孩子還不太懂儀式感的意義,但爸爸和爺爺精心布置的生日墻還是很吸引小屁孩的注意力,生日蛋糕吹蠟燭時被蠟燭的火苗嚇哭,想來一周歲的時候也是,媽媽記住了,寶寶怕火。
? ? ? 恰逢年味漸濃時,看著線上線下大家都在熱熱鬧鬧辦年貨,一直想著是不是也應該準備點年味出來,又一想馬上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還是節儉吧。孩子姥姥的儀式感依舊,給孩子們過生日過年必發紅包,必要求給買喜慶的大紅衣服穿。嫁到一個沒有什么儀式感的家庭,姥姥的這一份關愛仿佛讓生活重新煥發出滋味,我就像一個落難的公主,終于敢回憶起以前的幸福生活。
? ? ? 晚上和老公跑完步,望著這個從來沒享受過儀式感的憨厚老實的男人,忍不住和他分享出嫁前在娘家的熱鬧年味。
? ? ? 那時的媽媽總是這個家庭的總指揮,天不亮就叫醒爸爸準備食材,好為我們準備豐盛的早餐,默默苦了一輩子的奶奶也總是早早地為每個屋子添好煤塊,保證孫子們睡的香甜。八點鐘準時飯點,我總是被媽媽第一個薅起來吃早飯的,當然,我和奶奶還肩負著叫醒兩個哥哥的重任,就這樣一頓早飯吃到了九點十點,奶奶總會用老樹皮一樣干枯的雙手承擔洗碗的重任,我們則穿戴靚麗迎接別或者主動去別人家串門。
? ? ? 小年的掃房,全家行動,我們小孩子總是被分配那些擦不完的門窗玻璃,從來都是奶奶最后默默干完。然后就是年前的各種面食,煎炸煮蒸是奶奶和媽媽三十多年的默契配合,我作為最小的孩子總是能得到嘗第一口的優待。除夕的貼對聯、下午的臊子面、晚上八點的年夜飯、零點的餃子,下午就開始絡繹不絕的拜年電話、視頻,隆重的壓歲錢儀式、一家人必須準時收看的春晚,總是最愛看但第一個熬不住的媽媽,瓜子堅果伴著電影到后半夜的我和哥哥,零點此起彼伏的煙花爆竹……初一的家族大拜年、初二的姑姑們回娘家、后面不斷的互相拜年走親戚,似乎自從出嫁,我真的就成了外人,只能按照習俗在初二回娘家,像個大人一樣去親戚家拜年,再不是那個只管吃喝玩樂的小姑娘了。
? ? ? 那時的我們是全村唯一一家孩子全部大學生的家庭,家族榮耀正盛,在那個一年就回去一次兩次的小村莊風光無限。后來大家在不同的城市各自成家,父母被迫分開分別帶娃,年過八旬的老奶奶也被大孫子接進城照顧,那座比我小三歲的宅子,承載著我幸福童年的宅子,回蕩著出嫁前每個熱鬧年味的宅子,逐漸落下了滿院的樹葉。后來因為疫情,因為懷孕,因為孩子生病,這幾年再也沒有了回去的機會。如今重新遠走他鄉,回去的機會更是渺茫,還傳聞那個小村莊要被搬遷,不知道此生還有沒有機會帶著兒子、老公,去感受那濃濃的年味。
? ? ? 回想奶奶和媽媽張羅起來的熱鬧,回想這兩位家庭主婦對這個家庭的默默付出,不禁感嘆女人對一個家庭的重要性。如今作為母親,而且是一個不普通孩子的母親,一個非尋常家庭的媳婦,終于感到是時候擔起這份母親的傳承——為孩子打造一個熱鬧的家庭,一個溫暖的港灣,一份陪伴終身的愛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