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持續地學習中,收獲不少。今天想在這里跟大家分享我從《小學問》學到的幾點小知識,我之前就提到過。可以用錢買時間的話,千萬不要吝嗇那點小錢,然后我就花了錢去買了課程,聽了牛人們的課程之后,我收獲頗多,這里就跟大家分享一點小心得。
我們都知道,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跟周圍的同事,朋友,家人發生溝通。可是,你有沒有遇到這個情況,你看到同事臉色蒼白,出于好心去詢問“你怎么了?”,得到的回復卻是“我有點不舒服”。
我當然知道你不舒服啊,臉色都這么蒼白。可是對方的回答并沒有為我們提供有用的信息,好像等于沒說一樣。生活中這樣子的對話其實很多,例如,有人問你為什么喜歡看XX明星演的戲啊,你回答別人是“男主長得好看,帥啊”,我不能說你這么回答是錯誤,但是對于我來說,一場沒有深刻觀點的對話,其實就是講廢話,這就是命名謬誤。
命名謬誤的最大特點就是把重復的言語,用另外一種方式進行包裝,再復述出來。要知道,如果是以上生活中的小例子還好,如果這個情況發生在我們進行工作匯報時,我想聽的人可能會覺得我們是在浪費他們的時間,搞不好,我們今年升職加薪的機會就會沒有了。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會在工作中出現重復話:
1.這個數據揭示了我們今年產品市場占有率XX,表明了我們現在占據了大部分市場...
2.我們得出了三個數據,分別是XX,XX,XX,這三個數據代表了各部門的產品銷售量...
3.通過這兩個數對比,我們知道了A產品的銷售量比B產品銷售量多出了XX...
這樣子的例子會有很多,如果我們這么去跟上司作報告,他們會質疑我們的能力,數據都寫在上面了,你不要再跟我復述什么占據多大市場,誰的銷量比誰的多,我想要知道的是你的方法,你的下一步行動,而不是請你來幫我復述數據。
所以,我們在進行回復他人信息時,先稍微在腦中停留一下。想想自己的這段回復對別人有沒有價值,而不是為了說話而說話。
要知道,底質量的對話,對溝通的雙方都是一種時間上的損耗,代價太大,尤其是在分秒必爭的職場上,因此,我們要避免說話中出現的命名謬誤,提高自己說話的含金量。
那怎么做到呢?
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多對一個問題進行思考,盡量做到舉一反三,慢慢鍛煉自己的發散性思維。
2.多聽多講。以前我們是提倡多聽少講,可是,只是聽,沒有持續性地講,就好比一只經常保養的槍,敵人來了,才發現沒有子彈。要知道,從聽進去到講出來,看似簡單,期間需要經過大量的基礎記憶,觀點吸收,知識分化,最后才能達到認知升級。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大量時間,持續性地輸出才能做到。
3.片碎記錄。在平時的各種信息瀏覽中,選取一些較為新穎的觀點,借助互聯網科技進行記錄,例如石墨云文檔,有道云筆記,Xmin等等工具進行記錄,之后匯總在一個日常文檔中,需要用到的時候就去調用出來。
4.堅持練習。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長城不是一天就建成,大神也不是一天就成功。哪怕你有大熊的記憶面包,你還不是需要一片一片吃進肚子里面,經過消化之后才變成知識。所以,要堅持練習,不斷輸出,哪怕最后沒能成神,至少你比別人走前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