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ina,“沒有愛情”非得離婚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前幾天早上看到新聞:Selina離婚了。

第一反應是:哦,是那個被火燒傷的女孩子嗎?

好像燒傷以后出了許多男朋友如何愛護如何體貼她的新聞,后來就歡歡喜喜結婚了。

大團圓結局不是應該這樣的嗎?

怎么又會……

這個年紀,當然不會再相信“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這樣的“鬼話”了,所以,并沒有在意。

然后很快看到作者群里有人貼出了相關的文:快戳熱點!

接著,朋友圈里開始各種刷屏……

兩人的離婚聲明里,提的最多的也是最一致的理由是:“我們已經漸漸失去了愛情”“愛情漸漸淡了”。

有人點贊,認為沒有愛情就應該離婚,這恰恰是有勇氣有擔當的表現:愛情的緣分無可強求,沒了就沒了,與其為了形式上的完滿,不如結束,給彼此自由。

這話當然沒錯,然而作者以此與那些“茍且”的婚姻比較,認為好多人在婚姻里早沒有了愛情,卻因為“膽怯”,因為“習慣”,因為“經濟壓力”等等“不堪”的理由,甚至祭出“為了孩子”的大旗而繼續維持著。

我總覺得這樣的“指責”是要謹慎的。沒有人必須為“愛情”而活,一切以“愛或不愛”為行為導向,顯然并沒有絕對的合理性。

我甚至有一瞬間很“猥瑣”地猜測:倘若新聞里的兩人現在是有了孩子的,恐怕三人揉作一團,也不那么容易分出一個“你”一個“我”了呢。

婚姻里,不只有“茍且”

還有責任和善良

“沒有愛情的婚姻是可恥的,趁早結束吧,給彼此自由。聽從內心的聲音,勇敢走出去,活出自己的人生。”

聽到這樣的話,大約許多人都是拍手叫好的吧?然而那些拍手的人里面,有多少人是真正走入婚姻的?又有多少人真正面對婚姻時可以做到“沒有愛情”就一撇兩清的?

要我說,那些在婚姻里“茍且”的男女們,并沒有你們想象的那么懦弱。他們也許是因為善良,也許是因為責任,也許還有那么點看破世事的豁達,有無奈,有“認命”,有前怕狼后怕虎的考慮,也有對對方的體諒和周全。

我認識一位朋友,年輕時因為家里窮,早早地結了婚,娶了村里的“小芳”。后來自己出來闖蕩,漸漸打開了局面,憑著自己的聰明和努力出落成“精英人士”。而他的妻子先是呆在農村老家帶孩子,后來到了城市一起生活,但依然還是負責帶孩子做家務,幾乎從未踏入過職場,兩人眼界、閱歷的差異可想而見。甚至在我們朋友圈子里,都覺得兩人太不般配了。

愛情對于他們來說,既沒有存在過,也不可能再發生。這么多年,偶爾會聽他嘆息兩人沒有共同語言,然而始終對妻子不離不棄,該給老婆花的錢,該買的禮物一樣不會少。

“年紀輕輕地就跟了我,又給我生了兩個孩子,我不可能拋棄她。”

這樣的理由,相比“沒有愛情當然要離婚”,是更合理,還是更荒唐呢?而我,是該夸他有責任心,還是該批評他虛偽懦弱呢?

恐怕也只有跟著一聲嘆息。

離婚?

請給我一萬個理由

很多女性一邊抱怨婚姻的不愉快,一邊仍不愿離開婚姻,為什么?因為虛偽因為懦弱嗎?

恐怕不全然是。

就目前而言,社會并沒有很好的環境給到離婚女性。

別以為時代進步了,男女就真的平等了,在離婚這個事上,男女絕無平等的可能。一個女性離了婚承受的壓力比男性大了許多。對于這點,城市并沒有比農村好多少,我看到過許多農村的女性離婚反而很快找到“下家”,因為總有“門當戶對半斤八兩”的,精神上似乎也很少見“備受折磨”的。

而城市里的職業女性,離了婚卻大多很難很快進入下一段婚姻,一是職業女性尤其是經歷過一次婚姻后,對于婚姻的要求更明確甚至更高也更堅持,不是說我離了婚我就可以隨便找一個的,不合意還不如一個人過;二是多少和城市的男女生存狀態有關:對于成熟穩重事業有成的適婚男士們來說,有大把年輕貌美“歷史清白”的姑娘可以挑,而女性過了三十,離了婚,加上不愿“自降身價”,可選的余地很小。

社會輿論、情場的游戲規則都缺乏一個好的環境。

有多少人一邊指責“沒有愛情的婚姻”是可恥的,一邊照例對身邊的離婚女性指指點點。有多少單身男性一邊倡導男女平等文明開化愛情至上,一邊卻又在自己擇偶時,完全無法接受離異尤其是離異有孩子的女性。

我們也缺乏好的獨立女性的范本。

雖然有,但還缺乏普世意義,比如明星離了婚照樣過得精彩,王菲四十多了嫁了三次生了兩個娃了依然有帥哥“接手”。

明星,女神,普通人能比嗎?個人魅力,承受力,自由度,經濟能力,都無法相提并論。

很多女性動了離婚的念頭,但看看身邊離婚女人過得“凄凄慘慘戚戚”,看看網上各種關于離異女性的“磨難重重”,立刻怯了場:如果離婚后是那樣的日子,倒不如湊合現在的過。

離婚意味著從此必須一個人面對自己的生活,獨立性是第一位的,這一點,對于大多數普通女性來說還很難做到。無論是經濟上的獨立還是精神依賴上的切斷,都將是艱難的挑戰,很多人沒有做好準備卻一意孤行,遭受挫折又無法逆勢而上涅槃重生,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如今離異女性普遍生存狀態不佳的局面。

“孩子”依然是很多人過不去的坎兒。

很多人覺得“為了孩子”是個很“慫”很“假”的理由:切,拿孩子說什么事,還不是你自己太虛偽太懦弱?

這樣說的人,我猜要么是男的,要么大約還年輕,還沒有當媽媽。

每個當媽媽的人都會變得“怯懦”。即便一個人時天不怕地不怕,有了孩子照樣“認慫”,不信的話,去兒保醫院大廳看看就是了,哪個不是滿臉焦慮腦門寫滿恐慌,恨不得求神拜佛?

我記得有一次帶女兒回老家,女兒連著幾天夜里大哭,白天卻是好好的,母親說恐怕受了什么驚嚇沾了邪氣,不如請村里的神婆來看看,我竟同意了。

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相信起迷信,是不是很荒唐?可是,我相信每個當媽媽的人都會體諒。

對于媽媽來說,“孩子”難道不能是最重要的理由嗎?

看《廊橋遺夢》,誰都覺得弗朗西斯卡放棄和羅伯特一同離開很可惜很憂桑,然而誰都不會責備她的“懦弱”,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畫面里的那幾個孩子吧。爸爸,媽媽,孩子們,站在一起,這樣的畫面,多少給了觀眾們安慰,也說明了“孩子”的足夠分量。

沒有愛情?

也許只是你沒發現吧

其實,很多“沒有愛情”的婚姻并沒有你們想象的那么糟糕。相比愛情,轉化為“親情”的模式更為穩定。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如果沒有妻子的全心全意帶孩子,讓他沒了后顧之憂,恐怕他也不能有十足的精力投入生意。

而他也深知這一點:“我老婆雖然上不了大場面,不過做菜還是有一手。外面的菜吃多了,還是想回家吃她燒的菜。”

說這話的時候,他的手指輕叩著桌子,臉上露出自嘲的笑。

我覺得那種笑里,也是有愛和幸福的。

有個學姐曾經和我說過這樣一件事:

“剛有孩子的那段時間,我和先生忽然都覺得對方變了,覺得兩人差異好大,我喜歡的他都沒興趣,他感興趣的我壓根又不懂,當時覺得特別痛苦。有一次,我和先生大吵了一架,哭到半夜,醒來他已經去上班了。起床后發現太陽特別好,就把被子拿出去曬,陽光照在被子上,有種暖暖的香氣,一閃一閃的光斑里像是裝滿我們的記憶,我忽然覺得好感動,內心豁然開朗,幾秒鐘后我發現自己居然在——哼——歌!……當然覺得很好笑,然后心情一好,順便把他的臟衣服也都洗了。洗完才反省:哎呀,昨天還恨不得湊他呢。”

文藝女青年的說法當然有點夸張,但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體會:前一天還對對方恨得牙癢癢,第二天照樣起床為對方做早餐,前一天還覺得“暗無天日”,第二天似乎又覺得柳暗花明了。

所謂“床頭吵架床尾和”,道盡多少婚姻里的喜劇和日常。

婚姻是場保衛戰,愛情卻不是唯一的子彈。當我們彈盡糧絕,或許應該反省下:我們什么時候開始忽視我們的戰斗力和糧倉了?

所以,別動不動就說沒有愛情,也許,你只是沒發現而已,也別動不動就提離婚,也許,你只是需要一段中場休息。

當然,如果真地覺得婚姻已經無法維系,真地慎重思考后作出了決定,希望你也能如Selina一樣,足夠勇敢,足夠體諒,然后用今后的每一天去成長、去喜悅…

祝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