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o Oha〕人不是為了“發育”而活——日本心理學名家再談心理學

作者? ? 浜田 壽美男

原創 ? 翻譯 ? ?洋醬


1.究竟什么是心理學

心理學現在非常有人氣,有人還會當真地認為,懂得心理學就能讀懂人的心思。但是說實話,人的心理不是輕易能夠看透的。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因為心理的問題深深地煩惱、痛苦??墒橇硪环矫孀哌M大學,有心理學專業,那里有專門教的人,還有搞研究的人。其中還有“兒童心理學”、“發達心理學”等分類。聽起來,似乎當孩子在“心靈”或“發育”方面、育兒或教育上遇到煩惱時,只要去找心理學專家咨詢,或者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就可以解決似的。事實上真正進入到這個圈子里才發現,不僅沒能解決以前的煩惱,反而覺得更加摸不到頭腦...。

也許就因為這樣,我在大學里多年打著發達心理學的招牌工作,有時會有人來挑戰性地為問,“到底心理學是什么呀?”對這種問題我總是回答不好。這聽起來雖然很丟臉,但是說實話,的確是這樣的。

相反,如果對這種問題,如果有心理學者能夠立刻就簡單地做出回答“心理學嘛,就是...”的話,我會覺得很懷疑“真的嗎?”。更有些心理學者(這樣的人還是挺多的),甚至還要再加上“心理學還可以做這樣那樣”地吹捧宣傳,我真想吐他一臉口水。

實際上,“心”是一個非常難以琢磨的東西,似乎誰都明白,但又沒有人能真正了解。盡管如此還會有些表現得似乎已經了如指掌的人,我會覺得“那你可真了不起呀?!?/p>


心是不如愿的

心理學,從字面上,是有關心靈的科學。那么如果問什么是“心靈”,又該如何回答呢?最近我很喜歡的一種回答是,“心是一種不如愿的東西。”這是滝川一廣先生在《心是在哪里破碎的(原名「こころはどこで壊れるか」(洋泉社))》一書中的說法,我也認為的確如此。

說到不如愿,一般來說,比如有想要的東西卻沒有錢買不到;有想見的人卻因為某些原因見不到;或者不想去學校卻被逼著去等等,是說一些不能順自己的心意的事。這的確是我們平常感到的不如愿。

但是,仔細琢磨一下就會發現,在這些不如愿前面,還存在著一個更大的不如愿。那就是“想”買、“想”見面、“不想”去學校的這些“想或不想”的想法,是不能隨我們的意愿控制的。不僅僅是想或不想的事情不能實現,而且這些愿望的源頭---這些“想法”本身也不能隨心所欲。這種說法聽起來有點奇怪,那其實是很重要的一點。

比如,戀愛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喜歡上了一個人,對對方有了好感,我們就會像有了強迫觀念(obsessiveidea)似的一直被這種心思纏繞,生活也完全被這種想法支配。變得不知如何是好,終于鼓起勇氣向對方表達心意,但也不能保證對方一定會接受。不幸的是,遭到冷冰冰的拒絕...。明知不行本應立刻干凈利落地放棄的事,但是一旦涌起的心思,想要放棄卻真沒有那么容易,而大多數情況都會拖很久。

例如跟蹤狂,是這種情況下表現出的一種極端的形式。這種行為通常會受到社會譴責,但這并不是與我們毫不相關的事。跟蹤的人自私任性,做出一些不合情理的行為。但是事實上,他們是處于無法抑制、無法斬斷自己的想法,正陷在這種不如愿之中的人們。


真正需要的是,吞吞吐吐地思考

要說有什么不順心的事,沒有比自己的“心”更不隨心隨欲的事了。我們面對這不能隨心所欲的“心”,如何去和它打交道,則是我們的大問題。

但是心理學,面對這個不如愿的對手時,總是試圖想直接掌控它。比如,有個孩子從心底里不愿意去學校,這種想法的背后應該包含著這個孩子所處的環境。再比如不愿意學習的孩子,造成這種厭學的心情,不是僅僅由于孩子本身的任性,應該在強迫孩子學習的周圍環境里還隱藏著問題的原因。然而心理學,對于周圍狀況不聞不問,而是把被卷入其中的人的心靈單獨提出來,想要直接對它進行操作。

人是在各自的環境中生存,并隨著周圍環境而形成各自心靈的。但是,自稱心理學者的大多數,對于環境這個方面沒有充分的認識,一味地僅僅提出“心”的部分,對它進行操縱、評價、再對為此受傷害的心靈進行護理。也許,心理學家本來就是這種傾向比較強的一類人。說到這里,我都覺得自己應該辭掉不要再做心理學家了。

可是之所以我還沒有放棄,而是繼續留在這個位置上,就是因為我認為還有應該有“另一種心理學”是理解“在環境中的人”,并凝視其不如愿的心靈的。并且覺得應該還有其他的方法來來應對這種不如愿的。

所以,別人來問我“什么是心理學”,我總是吞吞吐吐地思考答不上來,我覺得這里是有它的意義的。事實上,面對這種多數是含含糊糊,無法斷言的東西,不去用專業術語來敷衍遮蓋,反而通過誠懇地,吞吞吐吐地思考,才能從這里開始發現一些東西。


2.那么,什么是“發育”呢?

首先,我們談孩子的“發育”。到底是什么呢?仔細想一想,真的不太明白。

人也是生物,和其他生物一樣,最初從母親的卵子和父親的精子結合形成的受精卵開始,經過諸多奇跡,細胞反復分裂,逐漸變成人形,出生到世間,從嬰兒到孩子,從孩子到青年,從青年到成人。如果說這就是“發育”的話,當然毫無疑問,但是如果問道為什么會這樣“發育”呢?,事實上只能回答“不知道”了。

人是非常復雜的動物,人的發育也是非常復雜的。多數的發達心理學家,都是把復雜的發育現象中的一部分單獨分離出來,試圖對它準確地觀察分析。作為科學研究,這也許是理所當然的,但問到這“一部分”是如何聯系到我們每天眼前面對的孩子的“發育”的呢?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畢竟,在我們生活中一起生活的孩子們,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整體”。


什么是“不用管”也成才

我多年從事關于“發育”方面的工作,當別人問“什么是發育?”,我也說不清,于是干脆就將錯就錯地回答“孩子不用管也能長大?!甭犉饋碛悬c不負責任,但是這是真心話。問題在于“不用管”的內涵是什么。換句話說就是“順其自然的發育,不用去管”的意思。但這個“順其自然”其實是很難的。

不能把孩子作為個體提出放到培養器里單獨培養,說是“順其自然”,但放置不管,也不能成長。孩子是在周圍的物和人形成的社會中生存的,孩子的“自然”必然與周圍的環境是“成套”的。

比如說,孩子出生了,爸爸媽媽“順其自然”就會覺得孩子可愛,被爸爸媽媽愛的孩子“順其自然”也會順利地成長。這些都是自然的事,人是生來具備這種“自然”的。簡單地說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現實中出現的虐待兒童的現象,本該覺得可愛的孩子,有的家長由于孩子不能如自己愿,施加暴力,或者無視孩子。而這些缺乏愛的孩子,未能處理學會處理好和周圍人的關系卻成為了大人,接下來到自己為人父母時,又不知該如何去愛自己的孩子。有人稱這是虐待的連鎖,反過來說,這是原本順其自然就能做到的“自然”受到了損害,無法成立。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這種“順其自然”的自然是什么,當它受到損害時,應該如何修復挽回,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開拓新世界

說到孩子的“發育”,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的是,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提高孩子的能力、知識、技能等。不過說實話,單獨地作為個體的“發育”,原本是不可能的。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是,由于近代學校制度在社會扎根穩固起來,這種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體來看待的看法不斷擴大?,F在,學校成為了一個提高個人能力,并關系未來的一種存在,強有力地支配著孩子們的世界。我在這里說“不用管也成才”,聽起來似乎很滑稽。這正是因為這種把孩子單獨提出來作為教育的對象的看法已經非常普遍了。

盡管如此,我還是要在此強調這個理所當然的一點,“發育”不僅僅是為了獲取能力。比如說,一歲左右能夠直立行走了,這不僅僅是獲得了能用兩腿走路的能力,而是通過發揮這種能力從自己的家走出去,與他人相遇,在外面玩兒,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家,獲得了這樣一個有“往返”的步行世界。相反,即使擁有了步行的能力,如果沒有以家為主軸的“往返”的構造,那出門后就不會回來了。

太理所當然的事情,特意寫出來會讓人覺得有些夸張。所謂“發育”,不是孩子作為個體獲得了什么能力,而是孩子通過使用自身的能力去開拓新的世界。這看似很微小的區別,也許還會覺得只不過是不同的說法而已。但我認為,這種思路的不同非常關鍵?!鞍l育”不是在個人范圍內考慮就能夠完成的,永遠是和周圍的人和物形成的世界是連為一體的。我覺得這是最根本的思路。

原文《Chio 115號 親になるまでの時間》浜田 壽美男著


【洋醬自言自語】

想要讓孩子擁有更多的能力、更多的可能性是每個家長的心愿。這里濱田老師正是給我們這些熱衷于提高,鍛煉孩子能力的家長們敲了一個警鐘。如果沒有一個安心的可以回的家,如果孩子沒有運用自身能力自己去開拓新世界的機會的話,僅僅把注意力都放在提高能力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作者:浜田 壽美男(Hamada Sumio)

發達心理學、法心理學家

倡導重新審視發達心理學、同時參與冤案中的供詞及目擊證言的鑒定


聲明:洋醬受Chio Oha》獨家授權對文章進行翻譯編輯。如需轉載、復制、剪貼請申請授權并標明出處。


《Chio Oha》簡介

Chio「ちいさい?おおきい?よわい?つよい」*(譯文:小的、大的、弱的、強的)

Oha「おそい?はやい?ひくい?たかい」*(譯文:慢的、快的、低的、高的)

出版社:ジャパンマシニスト社(東京都新宿區)

日本育兒專門雜志。1993年創刊24年來,為保持公正中立的立場,拒絕刊登任何廣告或接受贊助,完全依靠讀者的購買進行運作。由兒科醫生,兒童精神醫生、保育員、教師等實際接觸、了解孩子們專家參與編輯制作。提供使家長和孩子都能感到安心的內容。社會信賴度高。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1、朋友很帥,卻總是約不到姑娘,我安慰他或許是他性別找錯了。 2、每當別人看到我開著跑車的樣子就會暗自欣喜,畢竟給...
    1e81dcf20286閱讀 268評論 0 3
  • 一 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條轉發,內容是浙江大學校長鄭強在《開講了》里的一段演講視頻《我們為什么讀大學》。 看視頻的...
    糖葫蘆Sindy閱讀 594評論 0 7
  •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我們從學校里面出來以后,往往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財富的回報。難道是學校里教的知識已經落后整個時代...
    國璽同學閱讀 431評論 0 0
  • 她是這樣想的,可是,白頭偕老的愛情,對她來說終究是奢望吧。這種對別人稀松平常的愛情,對她而言,卻像高級櫥窗里的那些...
    江北梧桐雪閱讀 123評論 0 3
  • 1.生詞部分 front n. 前面in front of 在... 之前 , in the front of 在...
    張無忌_閱讀 420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