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孩子取名,是孩子出生后父母為孩子做的第一件事。
這件事情說大不大,它畢竟只是個名字,甚至是一個代號;說小不小,它得跟隨孩子一輩子,顯然每個父母都希望名字會給孩子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和幫助。名字是否對孩子的未來有影響,如果有的話是怎樣影響的?研究人員調取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所有醫院婦產科記錄,這些數據信息非常全面和詳細,包括嬰兒的性別、名字、種族、出生重量以及父母的詳細信息。從中發現20世紀70年代早期開始,白人家庭的小孩取名時絕大多數都采用白人常用的名字,而黑人家庭的小孩絕大多數采用帶有黑人文化特色的名字,考慮到這個時間點很有可能是受當時旨在“突出非洲文化,反擊黑人低等”的“黑色權力運動”,我們熟知的馬丁路德金就是這項運動的主要領袖。進一步歸類分析還發現這些給自家孩子取白人常用名的家庭都居住在白人聚居區,同樣的給自家孩子取帶有黑人特色名字的家庭都來自于黑人聚居區。
2、一種是可怕,另一種是更可怕
我們分析了兩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性:這些父母主動想要表達自己的文化隔離立場,想要讓自己的孩子從名字就帶有自己文化的色彩。美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更是一個移民國家,白人黑人黃種人各種膚色都大量存在這個國家,上期文章提到過白人小孩的成績整體普遍要高于黑人小孩的成績,這其中的原因不僅僅是在于擇校,更在于父母。當父母有一種要跟其他膚色人種文化隔離的思想時,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這種思想極有可能一代一代傳下去。當年馬丁路德金們所領導的“黑色權力運動”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打破膚色的限制,讓所有美國人都實現平等和公平,然而正是在那個時間節點開始出現大量以名字區別為標志的文化隔離,讓美國人對于種族之間產生了更難以消除的隔閡感,那么這項運動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呢?而另一種可能性:這些父母“被迫”要表達自己的文化隔離立場。如果說前一個愿意是慢性毒藥,那么這個原因就相當于見血封喉。細想一下這些父母都是住在白人或者黑人聚居區,當他們需要被迫表明自己的文化隔離立場時是表明給誰看?自然就是同樣住在聚居區的鄰居們,猜想一下如果他們不這么做會怎樣?結果不得而知,但是至少這些父母懼怕可能出現的結果而不得不那樣做,這說明整個社區都已經是“文化隔離區”,排斥其他種族文化,種族歧視問題將再次成為美國全體社會不得不正視的大問題。
3、貼滿標簽的名字
不管這些父母出于什么樣的原因,當他們的孩子帶著強烈文化特色的名字進入社會后會發生什么?我們需要建立兩個模型來供我們分析:一個白人家庭的孩子,住在白人聚居區,使用白人常見名字;另一個黑人家庭的孩子,這在黑人聚居區,使用黑人常用的名字,從父母給他們取名時的傾向就可以推斷出,他們倆在小學初中高中時期都會選擇跟自己膚色相近的人數多的學校就讀,黑人學生扎堆的地方更容易滋生不安定因素,黑人小孩的成績遜色于白人小孩。畢業后找工作,當面試官拿到兩份簡歷,當然會選擇要成績好而且是白人家庭的小孩,畢竟在絕大多數美國人心目中黑人家庭象征混亂貧窮和沒有教養,而白人家庭則是更加優秀的存在,于是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的差距越拉越大。真實的情況或許比模型更糟糕,因為黑人家庭和白人家庭本身就存在極大的差距,而不僅僅體現在膚色上。
4、名字本質上來說只是個社會符號,折射的卻是整個社會。
看到這里我們已經可以清楚的看到到名字對于一個人的影響,說到底還是社會文化對于膚色和種族的態度,在美國社會各界黑人和白人都處于互相協作的狀態,在任何一家公司里,在任何一個階層都有黑人和白人同時存在,這已經是不容改變的事實,人們內心存在的種族歧視會將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全社會都應該一起面對它,正視它,如果社會上的確已經像馬丁路德金所努力爭取和想象的那樣平等,當種族界限已經消失時,父母不再因為要維護文化隔離而給孩子取具有種族標識的名字,那樣名字就不會被當作辨別人種的標志,自然也不會貼上其他優秀或劣等的標簽,孩子能夠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年輕人可以靠自身努力獲得工作崗位,從而激發主觀能動性,社會走向繁榮,此時名字就不再象征你的種族、階級,不再掛著其他標簽,讓它回歸最初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