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千條道同仰一月高
——關于“應對、傾聽、對話”的幾點體會
志在書里
【一、溫故】
在網師《靜悄悄的革命》課堂里,有不少關于“應對、傾聽、對話”的精彩觀點,我們先溫故,目的是為了知新。溫故的過程中,對老師的語言作了相應的“技術”處理,盡管如此,第一部分篇幅還是有點長。
干國祥:
(1)應對
應對就是領會對方意思后的言說,所以對話、傾聽、應對乃是同一回事。
應對,不是你自己有一個結論在那里,而是展開真正的學習過程——問之所問,究竟意指什么?任何真正的提問,往往意味著有一個先期的初解答在內。
一切應對,為了讓教與學的活動得以充分地展開,追問不是追問一切,這就意味著傾聽的前提,是對知識的洞察,能夠明白學生的困惑究竟何在。
(2)傾聽
說傾聽,只是讓大家明白對話的本質不是說話,而是領會對方的意思。
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聽的要義,就是讓異質聲音的出現。并引逗這些不同的聲音相互發現對方,發現對方與自己的不同,這樣,傾聽就出現了,老師的傾聽也一樣。傾聽,就是,理解一個聲音背后的不同情感、成見、見障,冷漠的原因,就是無趣;傾聽是一種習慣,而不是一種故作姿態。
傾聽,就是交往的欲望,就是好奇心,就是理解的渴望……
(3)對話
佐藤課程理論的核心就是“對話”二字。
借認知哲學與認知心理學,他延展為三重對話。這個基本原理是他一切話語的起點,所以理論都要回到這里重新開始。作為學習理論,三重對話一定與建構主義、浪漫-精確-綜合的過程是同一過程的不同解釋,所以可以互釋互解。而潤澤的教室,應對,傾聽,凡此種種,都須回到這個整體中來考慮。
所以預設,也要預設這樣的開放性對話,程序可以預設,問題可以預設,但是對話無法預設,大家微妙的語義,只能在現場生成,不如此,便不能叫對話。
教研方式的本質是三重對話:一個教師的個體實踐,是第一種教學對話;共同體教研,是第二種教學對話;背后永遠站著第三種教學對話;所以這樣的教研,就是要打破主體性神話,打破個體學習的見障,形成開放的探索的教學思考,共同體,對話,傾聽,潤澤……將會是同一個本質的不同表述。
如何組織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呢?
——對佐藤學而言,就是三位一體的三個對話的充分保證:
確保學生與學習對象的交往(活動、操作);
確保學生與其他學生以及老師的對話,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課堂交流;
確保個體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是在過程最后的自我對話——反省,整理,清晰化。
對佐藤學而言:學習=交往=對話=三重對話,而教學研究也是一種特殊的學習,而知識,就是對話過程中個體知識的更新。
獲取知識就有三個途徑:與物對話(探究、活動、實驗……)、與人對話、與自己對話(反省)。對話的結果是自己觀點的改變,即知識的獲取或更新。
(4)生命
我們生活時,有兩種狀態:一種生命在場,一種生命不在場。好的課堂上,我們生命開啟,明亮,在場。不好的課堂上,我們的生命暗淡,遮蔽,沉睡。
生命,既指生物體,又指生物體良好的狀態,特指人的良好的精神狀態。我們說“你不像個人”,你一定說:我怎么不像人?!我哪一個部位不是人的!
(5)熱愛
決定飯菜品質的,不是你擁有怎樣的廚房和灶具,而是誰在燒菜。是燒菜的那個人,心中是不是懷著一份熱愛,且擁有高巧的技巧和智慧。
同樣,決定教育品質的,不是你擁有怎樣的教室和設備,而是誰站在講臺上。是站在講臺上的那個人,心中是不是懷著一份熱愛,且擁有高巧的技巧和智慧。
【二、知新】
(1)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面對學生的提問,哪怕是同一個問題,應對時也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樣的例子在《論語》里俯拾即是,請看下面一則:
【案例回放一】
11.22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
子路問:“聽到就干起來嗎?”孔子道:“有爸爸哥哥活著,怎么能聽到就干起來?”
冉有問:“聽到就干起來嗎?”孔子道:“聽到就干起來。”
公西華道:“仲由問聽到就干起來嗎,您說:‘有爸爸哥哥活著,[不能這樣做。]’冉求問聽到就干起來嗎,您說:‘聽到就干起來。’[兩個人問題相同,而您的答復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膽起來問問。”孔子道:“冉求平日做事退縮,所以我給他壯膽;仲由的膽量卻有兩個人的大,勇于作為,所以我要壓壓他。”(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12月第一版)
一則智慧對話故事:
【案例回放二】
墻壁上,一只蟲子在艱難的往上爬,爬到了一半,忽然又跌落了下來。然而,過了一會兒,它又沿著墻根,一點一點地往上爬了。
第一個人注視著這只蟲子,感嘆地說:“一只小小的蟲子,這樣的執著、頑強,失敗了不屈服;跌倒了,從頭干;真是百折不回啊!我遇到了一點挫折,我能氣餒、退縮、自暴自棄嗎?難道我還不如這只蟲子?!”
第二個人注視它,禁不住嘆氣說:“可憐的蟲子!這樣蠻目地爬行,什么時候才能爬到墻頭呢?只要稍稍改變一下方向,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意年反省,不肯看一看。唉——可悲的蟲子!我該學得聰明一點,無論干什么事都不能悶著頭蠻干一氣。”
第三個人詢問智者:“觀察同一只蟲子,兩個人的見解卻截然相反。可敬的智者,請您說說,他們哪一個對呢?”
智者回答:“兩個人都對。”
詢問者感到困惑:“怎么會都對呢?您是不愿還是不敢分辨是非呢?”
智者笑了笑,回答道:“太陽在白天放射光明,月亮在晚上投灑清輝。它們是相反的,你能告訴我:太陽和月亮,究竟誰是誰非?”(《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6年合訂本)
【感悟一】
這兩個故事一古一今,有異曲同工之妙。從不同的側面解讀著“應對、傾聽、對話”的真諦。
子路勇敢、魯莽、剛強,由此,孔子要他不要勇猛過頭而有生命危險,應該考慮年邁的父親、經驗豐富的哥哥在。通情達理,應對得體。重個體即重特殊,教育才會有效果。孔子用心良苦!在《論語》里,學生們問仁問禮問政問孝,孔子應對都有所不同,充滿了教育的智慧。在古代“能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恐怕是孔子獨創,實屬偉大。應對,因人而異,此其一。
兩個人觀察同一件事情,或關注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或關注其行為的靈活性、創造性,雖然觀點不同,見解各異,但是都是他們自己的獨特的感受,有思想。猶如我們的課堂,異質聲音的出現,說明他們的生命開啟,明亮,在場。即使是第三個人遇到困惑也能夠主動提出問題,難能可貴,聰明!智者看到了二人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他們都有反省自己、自我對話、積極進取的精神。
(2)一線教師無不希望擁有一輪自己的明月,那就是佐藤學先生所說的“潤澤的教室”。為了達到“在課堂上”能夠有效的朝向潤澤的教室,教師不僅僅要在課堂內“應對”學生,在課堂外也要積極的“應對”學生,注意孩子們的一個表情、一個動作、一句話語,只有積極的“應對”了,才有生成“潤澤的教室”的基礎。優秀的教師往往在課堂內外都十分關注孩子們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然后才會有精彩生成。校園無小事,看看看云是怎么做的——
【案例回放三】
“老師,我們小組打掃好了。”孫琪先告訴我。“很好。”我說,準備接著看書。可他還站在那里,笑語盈盈的目光里滿含著期待。
放下書:“有什么事情要告訴我嗎?”
“就是,就是唐老師讓我在前面帶操了,每天做早操的時候。”聲音里既有克制不住的激動,又有終于說出來的輕松。
“真好!恭喜你。”我說。
于是這孩子歡天喜地地去了。我看見,對著我----他在用整個起伏跳蕩的后背在歡笑呢。(轉引自《薛瑞萍讀教育理論》p47-48,長春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感悟二】
如果是我,恐怕就是另外的一種情形了。在薛老師的眼里,一個學生“在前面帶操”,那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呀。孩子為什么要給老師說?信賴吧。希望老師分享他的喜悅,老師的一句“真好!恭喜你。”使孩子樂呵呵得走了。這個孩子的下一節課,乃至一天、一周、一月……一點成功因為師生共享被放大,喜悅在當下、幸福在當下,而利在以后,生命中的激情被喚醒!老師成了一個點燈人。在這一場優質的對話里,有愛、有希望、有信任、有喜悅、有激動。所以說,“應對、傾聽、對話”無處不在,如果做到這一點,我們“潤澤的教室”就會早一天到來!應對,不僅僅在教室;應對,因時而異,此其二。
(3)
【案例回放四】
師:有喜歡豬八戒的嗎?(生搖頭。)怎么了,都不喜歡?你們說說理由。
生:豬八戒愛玩女人。(眾笑。)
師:是呀,這豬八戒生性風流,一開始他還是----(生答:天蓬元帥),可后來去欺侮----(生答:常娥),就讓皇帝叫人從天上扔了下來,剛好扔在一豬圈里就變成了豬。
生:老師,不是皇帝,是玉皇大帝!
師:哦,對了,老師說錯了!現在你成了我的老師了。老師,能和你握一下手嗎?
生:可以!
師:謝謝老師幫我指正。
生:(面帶微笑)不用謝!(《人民教育》2003.15-16p52)
【案例回放五】
師:這是交流的時間,也是共享的時間。交流沒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遺憾,請大家各抒己見!
……
生:春光,把一冬天蘊藏的精神、力量,都盡情地發揮出來了!我,把爸爸、媽媽一生蘊藏的天真、活潑釋放出來了!(鼓掌!)
師:(走近這位比老師矮半頭的男同學,把他抱到凳子上,左手攬住他的雙腿上部,右手拿著話筒,仰視著他)你現在比我高,因為你站在板凳上,站在老師的肩膀上,我仰視你,是因為你從課文的字里行間讀出了獨到的想法。這里,我愿意和在場的同學和聽課的老師一起再次聆聽到你剛才講過的話語。
生:(顯然,他說得很激動)(熱烈鼓掌)
(孫建鋒《只揀兒童多處行》,轉引自《中國著名特級教師課堂魅力經典解讀》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感悟三】
不管是計建華老師在與一年級小朋友上的一節對話課里——《你說我說<西游記>》,還是孫建鋒老師的《只揀兒童多處行》,老師既有豐富的智慧的對話,還有精彩的行為語言!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激始發靈光。”對話中,老師真誠地把學生看作心靈上的朋友,學生把老師當做靈魂中的親人。教師柔情似水,學生情深似海;教師話語涓涓而至,學生心扉徐徐而開,“潤澤的教室”悄然而至!
對話的語文,不僅僅是對話,而且還有老師、學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靈性。如果沒有對學生發自內心的愛,就不會去與學生“握一下手”!可以說,優秀的教師對學生的尊重,特別善于使用體態語言與孩子們對話,把師愛發揮到極致!計建華、孫建鋒老師在課堂上的行為就是屬于此。神圣的師愛具有很強的滲透力和感染力,別小看這“握一握”手“抱一抱”的行為,在兒童的世界里,偉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老師的這一份善待便是偉大,老師的這一聲欣賞便是偉大!“這里,我愿意和在場的同學和聽課的老師一起再次聆聽到你剛才講過的話語。”
老師的愛喚醒了學生的自尊、自愛、自信、自強,激起孩子幸福、快樂、向上的熱情,使每一個孩子富有靈性。所謂靈性就是豐富的語言、豐富的經驗、豐富的積累和因此而產生的智慧。
學生得到充分的尊重,然后課堂精彩紛呈,“潤澤的教室”悄然而至。教師一個美麗的錯誤,不經意間卻給了孩子一個發現、批判的機會。應對,因行為而美好,此其三。
(4)【案例回放六】一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的《魔法作文營》和幾本雜志:山西《新作文.小學作文創新教學》2007.11《真情涌動順情而作》;江蘇《新語文學習》教師版2006.1《我的作文教學革命》、《我的作文課堂實錄及反思》;上海《小學語文教師》2008.9《我的開場白》;江西《教師博覽》2005.11.12《不做教書匠》。
【感悟四】江蘇省著名教師管建剛運用寫作進行心靈對話,他的一篇篇美文、一部部書籍無不是在與學生進行著對話的基礎上加工而成。于是才有了《魔法作文營》、《我的作文教學革命》等。他的一個夢想、一份報紙、一個作文世界和一段童年生活,記錄精彩,成就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他。周記、隨筆、征文等等,形式不拘,自由作文,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抒發,對生活的認識得以傾訴。通過一次次艱難的心靈對話,老師、學生都提升了精神境界。管老師又是學生疏導的知心朋友,對學生作文中反映出來的心里問題和認識誤區,或撫慰、或點拔、或疏導、或交流,給與真心的關愛,完成了人格對等的靈魂交融以及相互信賴氛圍下的心靈對話。他的班長計靜給人影響深刻,難以忘懷。對話,因作文而精彩,此其四。
(5)【案例回放七】
上《珍珠鳥》一課時,我請同學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我環視四周,發現坐在左邊的一位男生似乎心不在焉,便指名讓他起來讀。結果,這位男生讀得磕磕巴巴,聲音也極輕。讀罷,我先問他:“你覺得自己讀得怎么樣?”他馬上低下頭,不好意思地說:“不太好!”我拍拍他的肩,對他說:“你讀得還不錯!不過,老師提出兩點意見:一是有幾處不夠流利,有點夾生;二是聲音太輕,膽子比珍珠鳥還小。”學生紅著臉坐了下去。
課后,我仔細想想,我覺得這樣處理并不妥當。看似對這位學生很寬容,很關心,其實,我覺得自己有點虛偽:明明知道他讀得不流利,卻還要問他讀得怎么樣,存心要他難看不是?還假惺惺地說讀得不錯,卻又實實在在地提了兩大缺點。一個真正關愛學生的教師,面對這樣的情景,他可能會這樣說:“很抱歉,在你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就讓你站起來朗讀,真難為你了。但謝謝你對我的尊重(學生沒有舉手,但仍然聽從老師的話,站起來朗讀了課文)。可能你對我不太熟悉,又有這么多老師來聽課,有點緊張,沒有發揮你的朗讀水平,責任在我!”如果這樣處理,學生會有怎樣的感想?學生心靈又會受到怎樣的震撼?(《小學語文教師》2009年增刊 薛發根教學藝術專輯 )
【感悟五】這就是名師薛發根,善于與自己對話。換句話說,薛老師這是反思型對話,以自我反思為主。“我們生活時,有兩種狀態:一種生命在場,一種生命不在場。好的課堂上,我們生命開啟,明亮,在場。不好的課堂上,我們的生命暗淡,遮蔽,沉睡。”優秀教師的課堂都是生命在場,因為他們特別善于反思自我,我們耳畔響起了在基礎教育界享有聲譽的葉瀾老師的聲音:一個教師寫30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一定能成為優秀教師!而薛老師的反思是“大作等身”,他不成名師也難!?薛老師在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中,不斷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成就新我。與自己對話,旨在發展,貴在堅持,此其五。
“當別人沒有想到的時候,你應該想到了;當別人想到的時候,你應該做到了;當別人做到的時候,你應該做得最好了;當別人做得和你一樣好的時候,你應該換跑道了。”這就是薛發根老師的真實寫照。
【三、小結】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蹤”一本潤澤的小冊子,給我們啟迪多多。我們的課堂要想擁有“潤澤的教室”,必須修煉內功,功夫在課外!年近半百的我,個人認為“有一個晚的開始比不開始要強上無數倍!”好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個板塊組成:開闊的人文視野,精深的專業知識,相當的教育理論。這就是我們要修煉的內功,舍此而為則欲速不達。“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的每一個人,都需要讀一點優秀的教育理論。“只有修煉出屬于自己的、從自己心靈深處產生并與自己渾然一體的理念,這樣,你的所有的教育教學行為都將是別人羨慕得想模仿和借鑒的方式方法。”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