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自已的獨特性,比如興趣,愛好,特長等,在這個時代,你都有發光發熱的機會。互聯網的魅力讓其中的任何個體都得以價值呈現?;ヂ摼W的痛也是讓各種紛雜的信息接踵而來,我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撥,我們的信用更加依賴于各種評價體系,我們的交流大多飄浮在種種虛渺的空間中?;ヂ摼W的聚合能力已達到無限可能的程度,而今社群,直播等平臺越來越火,那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主要探討一下社群現象,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拿美國與中國對比,從品牌數量、互聯網研究、企業壽命、思維創新等方面分析,發現——國內社群風起云涌是媒體人給渴望突破商業瓶頸現象的亂開藥方,以及民眾的盲目追風心理所致。
在商業利益瓶頸明顯的情況下,一些善于發現現象的媒體人開始從成功的案例中尋找,找到了小米,找到了模仿小米的一些短期內成功的企業,就拋出了[社群是未來的一種商業模式]、[社群經濟時代來了]等等吸引眼球的話題。媒體人最強的優勢就是把豬炒上天。本來就存在的社群形態,一下子又以[高大上]嶄新的形態展露在眾人面前。拋出話題者受益,推動話題者以順利轉移民眾視線也受益??啾频氖卤簧缛旱娜?,被拉入一個個堂而皇之的稱為[XX社群]的微信群,騷擾不斷。
國內社群的火爆源自于追風與商業突破
二.虛假繁榮的社群現象下找回社群本我
深入社群研究的人都會知道,微信群、QQ群、微博群等等只是社群組織中便于信息溝通的形式。社群流行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手機上端(微信)的技術降低了建群成本與溝通成本而流行起來,而是中國現在社會下的人性使然。
無論是要研究社群,還是要運營社群,都不能離開對人性的研究。
古言有語: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
可以說,在任何組織,人皆為利而來,為情而留。利,來自于用戶與用戶的能量;情,來自于社交。
社群作為一種自組織,也是如此。在社群內,這種利更加明確,有的是金錢,有的是資源,有的是名聲,有的是技能……等等不一而足。當用戶加入到社群后,會經歷觀察,體驗,參與等行為來感知社群。如果社群能帶給他所期望的價值,他就會暫時留下來;如果能讓他不僅有價值收獲,還有喜歡并受益社群的社交文化,社群能源源不斷的帶給他溫度感,他才會長期留下來,并傳播社群文化,成為社群的代言人。
社群運營的終極形態,就是社群成員自愿成為社群的代言人。
三.社群運營的核心與成敗
1.社群的本質是人的連接
社群是社會化群體,其本質是連接平臺。
當我們找回[社群本我]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社群的本質是基于利益和情感的人與人連接。
簡單的說,就是人性的彼此連接。
詳細的說,就是在一定的規則制度下,通過社群成員將智慧、資源、技能、金錢、人脈等價值連接起來發生聚變,產生更大的價值。社群是否穩定,其核心在于社群成員之間連接的維度是否多元化,連接的頻率是否夠多。

社群的核心與成敗
2.社群的核心是利益與文化
社群內有3個角色,分別是:主導者(發起/創建者)、運營者和社群成員。而社群成員,可以分為:代言人、參與者和關注者。(備注:而那些已經屏蔽社群溝通形式且不關注群發展的用戶根本不是社群的成員。)
基于社群連接連接的本質,無論是組建者,還是運營者,以及加入社群的用戶初衷就是為了得到所期待的利益。
利益是社群的心臟,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與血液,然而只有利益這顆心臟,社群就像植物人一樣,缺乏生機;社群還需要一個集體大腦,這就是社群文化。當社群有了文化之后,社群的影響力才會深入人心,才會有源源不斷的社群用戶主動愿意成為代言人去分享和傳播社群,社群才會逐步壯大。
而利益是指主導者利益、運營者利益和群用戶利益。
主導者利益:就是其建立社群的初衷。主導者在社群中的地位很特殊,其有很大的影響社群發展的力量。主導者的缺失會引發社群的急劇震蕩。如果社群不能實現主導者的利益,主導者就會解散社群,其他人在建立這樣的社群需要花較長的時間。
運營者利益:運營者可以是主導者,也可以是志愿者,也可以是主導者請的專業運營人員。在社群發展中,運營人員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運營社群,特別當運營者不是主導者的時候,運營者需要得到社群成員——主導者和用戶的尊重,收入、能力和社交上的收益。而這種尊重和收益,不僅體現在線上虛擬的環境里,還特別體現在線下真實社交里。這需要主導者積極考慮的。
群用戶利益:用戶加入社群是為了利,如果加入后,其期望得到的利益無法被證實是可實現的,群成員就會對離開。被證實有2種途徑:
其他群成員已經得到且在社群公布被人隨時知曉
自己參與群活動,親眼見證或得到利益
而文化是社群的靈魂,是可以產生比主導者更聰明的群體智慧的。
人的社交本性是希望和比自身更有能量的人或群體進行交往。也只有這樣,用戶才會覺得花費時間社交是有價值的。當群體智慧遠遠超出自身智慧和能量的時候,用戶才會有了歸屬感;當用戶自身的智慧超出了群體智慧的時候,用戶就失去了歸屬感。文化對于個體來講,最大的價值就是產生信賴與歸屬感。
3.社群運營的判斷標準
社群運營的成敗與否需要一個判斷的標準,也是社群質量的判斷標準,分為:質和量2個維度。
質是指品質,是指群用戶對社群文化認可度。具體體現在:
活動方面:群成員是否認可并參加社群的活動,是否期望參加后續的活動;
展現方面:個人是否有機會展現個人智慧和價值
回報方面:社群成員付出了時間和精力,是否得到了期望,甚至是超越期望的回報。
社交方面:群成員之間的能量是否互補,是否能從其他人身上得到價值;社群成員之間的鏈接維度是否能夠多元化,鏈接頻次是否豐富化。
量是指數量,包括4個層次:
社群用戶在目標用戶群體中的占比用戶是多少;
日活躍的用戶、周活躍用戶、月活躍用戶在整個社群用戶中的比例;
平均每個群用戶創造的信息數量;
社群內沉淀的有價值的內容數量。
4.社群運營的成敗要素
當我們有了社群運營的判斷標準,我們就需要知道哪些要素直接決定或影響著社群運營的命運。具體包括:
靈魂人物或團隊:2個作用——鎮店和引導。
運營團隊和個人:運營需要創意策劃,更需要高效的執行。
連續且多元的高質量活動:活動是激活社群的關鍵要素,也是群成員之間社交真實化的重要手段。
社群運營的規則及執行: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了規矩只有按規矩辦事才能讓規矩有說服力。
社群的定位與目標:人無目標會迷茫,飛機無目的地會迷失,社群沒有定位和目標用戶就會迷茫而離開。
四.社群運營的具體方法
以上分析了國內社群火爆的根本原因,以及社群的本質、核心、成敗的判斷標準以及決定成敗的主要因素。那就基本明白了,當社群建立和運營團隊成員到位后,社群的運營才算是真正開始。
社群的本質是人性的鏈接,雖然鏈接的人的背后是各自的能量,但其能量能否得到釋放在于社群能否讓社群成員的人性得到合理性釋放。而如何激發人性,就需要明確在社群定位下的用戶需求是什么,然后為用戶創造更多的利益收獲機會,讓用戶在得到利益時候奉獻能量進而用社群文化,最后通過文化留住社群用戶,激發用戶主動邀約同樣文化喜好的用戶加入。
社群運營的方法
具體為:
(1)群規人性執行
社群不像嚴格的組織,其規則是相對簡單且核心的。這里需要在陳述一遍:微信群≠社群。群規的目的是防止社群的混亂,增強用戶之間的連接便利性和真實性。
(2)用戶參與活動
社群的本質是人性的連接。而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需要的是社群成員的積極參與。只有用戶的參與,社群才有真正的生命力,社群組織才會實質化,社群文化才會形成。而用戶參與最直接的方式是參與活動。
社群活動分為:(1)主導者和運營者組織有連續性和多元化的活動,(2)社群成員在在圍繞社群定位而自發組織一些活動。
社群活動形式:
線下活動
借助于網絡平臺舉辦活動
活動人群數量:
線上活動,盡可能鼓勵更多社群成員參與
線下活動要設置用戶人數限制,根據活動性質來進行收費和人數
活動嘉賓來源:
可以從外部邀請大咖參加
從社群組織內選擇有影響力的成員做嘉賓
活動內容分為:
學習類
社交類
游戲類
活動類型分為:
標桿性活動
普通活動
(3)激發群體智慧
社群的每個成員都有一定能量。每個人都有希望在社群內有歸屬感,能展現自我價值,能吸引有價值的人進行交往,能實現自我價值。而這一切的實現,除了需要活動這些載體外,更多的是需要用戶貢獻的自己的智慧。
當一個用戶在群體內表現出自己的智慧,能力時,其個人魅力才會得以體現,才能吸引到有價值的人進行交往,吸引到崇拜他的人去關注他。
而如何讓用戶表現自己的智慧,這需要制定出貢獻智慧的判斷標準和獎勵回報機制。讓大家在同一平臺上,用獎勵吸引用戶貢獻,然后將其智慧實現出來形成成果,或在社群內進行推廣,表現出對智慧的認可和尊重。
具體的激發群體智慧的形式包括:懸賞式的解決方案征集和獎勵式的主動價值奉獻。
群體智慧也包括著成員之間的能量共享。
(4)區分用戶價值
對社群用戶的尊重不能只停留在一次活動,或一件事情上,應該是不斷累積的。這就需要對用戶價值進行區別并記錄,其形式包括:積分、等級。
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讓用戶成為社群的擁護者和分享者。這時候,社群用戶才算是社群的代言人。
(5)用眾籌形成共同利益
一次眾籌或許不需要社群,而想多次眾籌則需要有凝聚力的社群。而社群的穩定性是社群用戶連接的維度相關。在所有連接維度里,基于共同利益的情感連接是最重要的。而眾籌是創造共同利益的重要方式,當有了共同利益的基礎,社群成員之間的社交會陡然變得輕松,情感連接的建立也會變得簡單。
可以說,沒有眾籌的社群是偽社群,是不穩定的社群。
(6)階段性定期復盤
社群運營的每個階段都要主導者、運營者和參與者參加的復盤,來發現社群運營種的問題和原因,然后找到運營的規律,并用于下一階段運營的指導。
總結:寫到這里,本人關于對社群的研究僅算是開始。更深層次的內容,我隨著對社群的研究,逐步發表觀點,拋磚引玉,希望與大家引起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