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能力人人都有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學走路,學唱歌,學畫畫,什么都學,學什么都快??墒浅蔀榇笕肆藚s什么都學不會了,學什么都非常吃力。
似乎隨著成長,學習能力反而消失了。那大人們是怎么學會使用微信的呢?所以肯定不是年齡決定了學習能力,正確的答案是一種叫做“鏡像神經元”的細胞在起作用。
鏡像神經元就是一種精神細胞,它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模仿他人的行為。學習其實就是一個模仿的過程,模仿腿部的動作就學會了走路,模仿聲音就學會了說話。
鏡像神經元當然是人人都有的,所以人人都有學習能力。既然學習能力依靠的是一種神經細胞,那么這種能力就如同肌肉一樣,可以通過反復訓練得到加強,不訓練就會減弱,可以主動開啟,也可以主動關閉。
傳統學習:從理解到模仿
傳統學習有一下四個基本邏輯,也是學習新技能會掉入的四個大坑。
學習是要有天賦的
要理解上一步才能學習下一步
從基礎學起,基礎要扎實
禁止捷徑
鏡像神經元的存在證明了我們每個人在學習這是事情上都是有天賦的,而傳統教育卻用后三點去證明你是沒天賦的。
后三點同時強調了一件事情,學習從“理解”開始。但大腦理解是需要前提,就是用已知解釋已知,進而理解未知。
例如在第一次聽說比特幣的時候,即便告訴你“它是一種P2P形式的數字貨幣”。這也很難理解,但如果告訴你“比特幣是像人民幣一樣可以用來投資和使用的,但無政府發行的,有安全保障的貨幣”,就可以很好理解。
通過已知的人民幣性質,解釋已知的“無政府發行“、”安全性“、”貨幣”等概念,來理解未知的比特幣。假如繼續研究比特幣背后的區塊鏈技術,若我們沒有相關計算機網絡的知識,就很難理解什么叫區塊鏈。我們不能在沒有任何已知的情況下,理解未知的區塊鏈。
正是基于理解的原理,在傳統學習中必須要一步一步的把每個基礎知識記住,才能一層一層的學習下面的知識。
不是說這種方法不可行,只是極其枯燥,毫無成就感。人們動用大腦去理解知識,就像是電腦的內存處理,我們往內存中放了太多要理解的未知,最終的結果就是死機。所以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很多人學習的經歷就是從入門到放棄。
傳統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是一種進階的學習方法。也就是說我們要在擁有一定的已知后才開始進行深入理解的,而元學習就是幫助我們快速把未知變成已知的過程。
元學習:從模仿到理解
1)快速入門
若實踐了上周的作業,你一定會明白模仿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不需要理解太多的知識,你就可畫畫和編程。嘗試把那張畫像或者游戲結果發到朋友圈試試,一定會有人說你畫的不錯的或者驚嘆于你居然會編程。
通過直接上手模仿,產出階段成果,獲得成就感??梢詭椭覀冄杆偃腴T,獲取積極反饋,激勵繼續學習,達到正向循環的學習狀態。
模仿學習效率高的原因在于,我們通過實踐,接收了從視覺,觸覺等帶來的反饋。正如通過“畫”這個動作,讓整個機體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并讓大腦建立了基本的感受,從而建立了一定程度的整體的已知,這樣便有利于之后的理解。
2)開啟右腦學習模式
學習的過程分為左右腦兩種模式,左腦注重細節和邏輯,右腦注重整體的模仿和實踐。
隨著人的成長,我么會越來越理性,越來越注重細節和邏輯。為什么要倒著畫自畫像,因為我們對于自己面容很熟悉,在正著畫時就會注重很多細節,以至于在追求細節的過程中,總是不完美,最終放棄了繼續畫完。這個時候我們啟用的就是左腦模式。
而右腦模式就是倒著畫自畫像,一直到畫完,也不知道自己畫的像不像,只有畫完了才能知道,“哦,原來鼻子畫歪了”。但那又能怎樣呢,再畫一遍不就好了嘛,至少畫完了。
元學習的過程強調的就是關閉左腦模式,開啟右腦模式。從整體框架出發,進行模仿,之后再完善細節。元學習的過程不要求理解,不要求扎實,不要求完美。
3)主動改錯
首先我們要克服的是失敗者癥,大多數人之所以學不好,就是因為一直在糾結自己這一步邁的漂不漂亮,而從來就沒有邁過,一直站在原地。因為他們怕失敗,怕被人笑話。
其實有錯誤很正常,不完美也很正常,要不還學它干嘛。學習就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改錯的過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若是學習的過程中不出現錯誤那才是真的有問題,不要太在意吃瓜群眾的看法,唯恐出錯結果只是讓自己也變成吃瓜群眾。他們只是怕你學好,才嘲笑你的,當你做出成果了之后,他們只能嘲笑自己。
其次,我們要主動發現錯誤,發現錯誤就去改正。有很多孩子從小就去被送去學鋼琴,一首曲子練了幾個月也練不好。原因就是大部分孩子確實在練,但只練自己彈對了的地方,錯誤的地方就混過去。結果就是一首曲子總有那么幾個很熟練的錯誤。
主動糾錯要求主動思考,把錯誤的地方記錄下來并改正,而不是視而不見。
4)重復
無論是模仿,理解還是糾錯,都需要重復打磨的學習過程。知識其實就是記憶,記憶就是人類腦神經細胞的特定聯系。正如像鍛煉肌肉一樣,這種神經之間的聯系,也是可以通過反復訓練得到加強的。
一句話總結:學習就是從模仿到理解,主動糾錯,重復訓練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