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四年前的這個夜晚(6.8),那時玩的很瘋狂。大家考完,就像如釋重負似得。其實,高考只是人生一個起點而已。大學也只是人生的一個職場訓練場。但中國的教育是高中“管制型”的,放學是”放羊型”的。這就導致了大學生一畢業時無法馬上適應職場的強度。而且現在的大學生又眼高手低,使每年的失業率不斷地攀升。
? ? ? ?四年大學,一個不長的時光片段。在這個片段里,你可以給自己任何嘗試和鍛造,給自己任何一種設計與安排,每一個學年,每一個學期,每一個學段,甚至每一天、每一刻。正是這些不同的嘗試與鍛造、設計與安排,你會成為一個非常不同的人,同樣也就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和個人的品性。
如果這段時光中,融入的是書卷、思考、審視和理想的強化,借助于課堂、書本以及分享,學識的精進會擴展人的心胸和視野,到四年結束時,這一切都成為你的個性特征,是屬于你的神韻。
? ? ? 在我們的生命中能與大學相遇,將會更加美好。這是一段純粹的時光,只有書本、閱讀、想象。也許人生的意義是在其后才真正展開,可是如果可以借助于這一段時光,儲備足夠的想象和知識,擁有明確的判斷,讓自己可以按照心的判斷前行,人也就有了心靈的歸屬。
? ? ? ?我認為大學學習真的并不需要為畢業后從事什么工作做太多的考量。讀大學應該是為你的一生負責,而不是為你選擇就業負責;是為你能夠長久地發展負責,而不是為你一時的工作負責。人的一生也許會有多種職業選擇的機會,也會在多個崗位上發揮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你在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一定無法讓你勝任你的職業,你需要不斷持續地學習,才可以讓自己的職業生涯具有持久性。
? ? ? 修養比較高的偉人,讀書是為了激蕩思想,推進文明。書本是這樣一種東西,它猶如種子,遍稙于我們心靈荒野,讓我們的心靈細膩而明晰,讓我們思想飽滿而睿智。越是具有智慧的人,越是對智慧與思想孜孜以求。而我們這個世界,之所以進入技術時代并從中獲益,其深層次的動力,來源于人類思想的不斷躍進翻新。
? ? ? ?讀書形成的思想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最大的特點是個性化,自我化。讀書是形成自我思想的過程,這個過程,只能依據我們每個人的習慣、愛好和天性,自己來做。每個人的一生一定存在著一批你最喜歡的書,一定存在著個最適合你的閱讀方式。但尋找到這批適合你的書時,要你通過水滴石穿,慢慢浸淫而形成。通過讀書,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過程,而建立自己的思維體系。
? ? ? ? 所謂的思考是思人、考事、循理。
? ? ? ?思人,就是看別人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要看他人的成,更要看他人的敗。要看他人的喜,更要看他人的哀。思人,不是少年多情,也非少女懷春,思人是說從我們目今的視野中,提煉并總結出普遍性的規律。而這個規律,大概就可以稱為人性。
? ? ? 如果你思考,就會不無驚訝的發現,人性實際上并無善惡之分,你認為很壞的人,做事也有他們的理由。你認為很完美的人,做事也難擺脫私欲。人性就是這么種客觀的存在,猶如一面鏡子,映照著全部的世界。
? ? ? 但人與人不同,同樣擁有一面人性之鏡,有的人是哈哈鏡,世界映入其中,是被扭曲的。有的人是放大鏡,局部看得通明,但看到不全景。有的是縮小鏡,看到的世界倒是蠻大的,偏偏就是細節含糊。
? ? ? 我有古銅鏡,贈君照初心。思人,就是見賢思齊,就是從別人的思維誤差中,矯正自我的錯誤。洞悉人性者,擁有最明麗的心鏡,能夠讓我們,最清晰的看清楚這個世界。
? ? ? ?考事,就意味著不再以成見看待世事。許多你以為看明白的事情,其實不過是水面上的冰山,你看到的,永遠只是不足全局的十分之一。考事,就是要看到你沒看到的那些,那些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
? ? ? ?循理。這個世界,只是個表象。思人的目的,是找到人性的規律。考事的目的,是找到事物的規律——除非你看到隱藏在世相之下的規律結構,否則,就無以建立起自我的思維認知體系。
? ? ? ? 當你明了這些,就可以化繁為簡,先行構建自己的三觀:
世界觀——這個世界是什么樣子的?你的想法是不是存有大的偏差?
人生觀——人應該怎樣生活?你現在的方式是不是符合人性本身?
價值觀——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又是最重要的?這個次序,想對了,就做對了。
? ? ? ?做對了,你的心智人格,就會從一個吃奶的嬰孩,成長為一個俊逸不凡的少年。
? ? ? 做你沒做過的事情叫成長, 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叫改變, 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成長、改變或突破,這是人類從一粒受精卵開始,就始終在做的事情。
? ? ? ?但奇怪的是,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有些人卻因為挫折感所帶來的不愉快體驗,開始逃避成長,躲避改變,回避突破。但這種逃避、躲避與回避,都是沒有意義的。
處于這種狀態的人,猶如一個終生沒有睜開過眼睛的人,他死閉著雙眼,不肯去看這美麗的世界,只因為他害怕光線刺痛眼睛,就因為這小小的恐懼心,他寧肯把這世界,想象的愁云慘霧。但他只要下決心,睜開眼——人生就徹底改變!
? ? ? ?成就一個人的,不過是三個維度的要素:學識、能力與心態。而學識和能力的增長,取決于積極的、無畏的探索意識。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什么叫失敗者,那這些人,多半是敗在他們自己的心態上。
? ? ? ?只因為心里莫名的畏懼,不敢嘗試,不敢成長,不敢改變,更不敢突破——佛家說,回頭是岸,說的就是思維意識的剎那間自我改變。從做事開始,從實踐開始,一步一步,一點一滴。你會發現,這真的很容易,比任何人想象的更容易,只要去踐行。
? ? ? ? 如果在選擇大學時就和未來的職業掛得太緊,扼殺了自己對于自然界、對于社會、對于科學研究的興趣,那么大學學習實在是一件痛苦而無趣的事情。沒有興趣是沒有學習動力的,而且也不能夠全面自由地發展,完全職業束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非常令人擔心。
? ? ? 在耶魯大學,對本科生的培養理念是:任何一個在耶魯四年大學的畢業生,如果他從耶魯畢業時,變成物理、電腦、化學或者是任何領域的專家,耶魯會覺得那是一種失敗,因為耶魯不希望四年大學教育是培養專家,讓他們在某一個領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略掉在其他廣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機會。
? ? ? ?耶魯有一門大課,叫做“大策略”,由兩個研究世界史最出色的教授輪流講,這是持續一年長的課程,是一種非常綜合型的訓練,講到孫子兵法、管子經濟、古希臘策略等等。這就是耶魯大學能誕生那樣多的總統的教育功效。樹立以如何為學生長遠發展做出努力的理念,這才是教育應有的功能。
? ? ? ?認真去觀察那些取得成就且發揮作用的人,就會發現他們所擁有的是不局限于專業的能力,擁有的是去做事情的能力;他們所擁有的并不局限于專業知識,而是擁有與人合作、尋找成長的知識;他們所擁有的并不局限于技術,而是擁有了理解人性與激發能量的熱情;他們所擁有的并不局限于對于自己的自信,而是擁有對于自己與他人、與社會所達成的自信。
? ? ? ?我一直堅信地是機會一定會青睞有準備的人,所以希望大學能夠為學生們提供充足的準備,學生們也要在讀大學期間,學會理解專業學習的價值,好好地發展自己的心性,這樣才可讓自己擁有長遠發展的基礎。
? ? ? ?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查德·萊文曾經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獲得幸福的能力、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教育,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受過教育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