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馬加在敦煌

圖片發(fā)自網(wǎng)絡(luò)感謝原創(chuàng)

我感謝,第二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在我的家鄉(xiāng)召開。

就在去年九月,第一屆文博會召開期間,意外地見到了著名作家王樹增,徐則臣,出版人徐晉林,并面對面地,聆聽了王樹增老師的講座。題為:歷史·文化____行走中的歷史與記憶。收獲不小。

去年的這個時候,莫言也來了,只是我們沒有見到。

今年,因為第二屆文博會,又見到了著名詩人、作家吉狄馬加先生。

聽說丹增和陳建功也來了,但是沒有見到。

吉狄馬加,彝族,生于1961年,四川涼山人,現(xiàn)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書記處書記,副主席。

他的《初戀的歌》,獲中國第三屆新詩(詩集)獎。

組詩《自畫像及其他》,獲第二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xué)獎最高獎項。

《一個彝人的夢想》,獲中國第四屆民族文學(xué)詩歌獎,1994年莊重文學(xué)獎。

吉狄馬加先生,不僅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代表性詩人,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性詩人,他的詩作,被譯為多國文字,廣為流傳。

得知他來敦煌,還和讀者見面,非常高興。

這個秋天,收獲真的好多哦。

見面會上,除吉狄馬加先生外,還有三位作家,也是響當當?shù)模恚~舟,郭文斌。

見面是在9月19日晚,敦煌市圖書館。

圖片來自光影敦煌致謝原創(chuàng)

我知道吉狄馬加先生,已經(jīng)很久了,一直無緣見面,也在文學(xué)類的刊物上,雜志上,讀過他的詩作。

主持人是第一個,把他介紹給敦煌的讀者、文學(xué)愛好者的。

中等個子,和善而沉著,戴著眼鏡,頗為壯實的中年人。

他一開口,你就知道,他是一個內(nèi)心豐富,頗有閱歷的人,有一種大局觀念,站在一定高度看問題。

他說,人民日報是黨中央的機關(guān)報,把媒體合作論壇定在敦煌,這個選擇,不是偶然的。

要記住這個時代,見證這個時代。中國正面向著世界。我們所處的時代真的是波瀾壯闊,用文學(xué)作品,詩,小說,散文,或其他文體,寫出有歷史厚度,達到一定水準的作品,寫出彰顯特色的作品,對我們是一個考驗,要有思想高度,把握時代脈搏。每個人寫出的東西,它既是個人的,也是民族的,要好好想想,怎樣表達,才能對人類更有意義。

林林總總,很懇切,抱有熱望。

到了互動環(huán)節(jié),和他的對談中還了解到。

他在青海省擔任宣傳部長期間,促成在德令哈建了“海子陳列館”,并留下一副對聯(lián):幾個人城市結(jié)緣,一首詩天堂花開。他認為,詩人海子在德令哈,逗留的時間也不短,并留下不少作品,讓更多走到那里的人,感受在這片土地上寫下的詩篇,詩人的足跡,經(jīng)過的地方,從而去了解,體會。自古以來,都是如此,詩人的肉體消失了,他的作品會留傳很久,給人帶來感悟。

一個寫作者的悲憫情懷。

他也談到,這次是他第二次來敦煌,第一次來是1986年,30年過去,變化非常大,敦煌是一個多支文化交流的地方,不同文化的交叉,會產(chǎn)生偉大的詩人,又是絲綢之路重鎮(zhèn),不論是家族的遷徙,甚至民族的雜居,流動,歷史上從來沒有停止過,佛教文化的興盛衰微,也是如此。

現(xiàn)在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對甘肅來講,對敦煌,敦煌人來講,一定要搭上“一帶一路”的快車,發(fā)展經(jīng)濟和文化。而文學(xué),也要多支發(fā)展,期待敦煌人,特別是敦煌的寫作者,能寫出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來回饋這個偉大的時代。

在他的侃侃而談中,我看到了一個有責任心,有學(xué)識,有見識的文化人,對敦煌最長情的期盼。

他的講話,深得人心,大家都心有所感,只能用熱烈掌聲,向他表示謝意。

最后,吉狄馬加先生和其它作家,分別給敦煌圖書館、敦煌一中、敦煌二中、讀者代表,贈送了他們的著作。

電話一直在催,他的日程太緊,媒體合作論壇分論壇的活動,還沒有結(jié)束。其他的議程正在等著他。

雖然只有一個多小時,但他似乎打開了一個世界。

而做這一切時,他是一個詩人,作家,更是一個引導(dǎo)者。

他走時,我們無法挽留,尊重與惜別的情誼,交替出現(xiàn)在我的心里。也感到,肩上沉甸甸的。

來自他鄉(xiāng)的詩人,作家,藝術(shù)家們,都在盡心竭力的用各種方式描述敦煌。敦煌人呢,是不是更應(yīng)該,做出點什么。

最后,我想把我喜歡的吉狄馬加先生的詩:《感恩大地》,送給大家,以此表達我的敬仰之情。

感恩大地

我們出生的時候

只有一種方式

而我們怎樣敲開死亡之門

卻千差萬別

當我們談到土地

無論是哪一個種族

都會在自己的靈魂中

找到父親和母親的影子

是大地賜予了我們生命

讓人類的子孫

在他永恒的搖籃中繁衍生息

是大地給了我們語言

讓我們的詩歌

傳遍了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世界


當我們仰望難燦的星空

躺在大地的胸膛

那時我們的思緒

會隨著秋天的風(fēng)兒

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大地啊,不知道這是為什么?

往往在這樣的時刻

我的內(nèi)心充滿著從未有過的不安

人的一生都在向大自然索取

而我們的奉獻更是微不足道

我想到大海退潮的鹽堿之地

有一種冬棗樹傲然而生


盡管土地是如此的貧瘠

但它的果實卻壓斷了枝頭

這是對大地養(yǎng)育之恩的回報

人類啊,當我們走過他們的身邊

請舉手向他們致以深深的敬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