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石工藝名稱為“松石”,因其形似松球且色近松綠而得名。其英文名稱Turquoise,意為土耳其石。但土耳其并不產(chǎn)綠松石,傳說古代波斯產(chǎn)的綠松石是經(jīng)土耳其運進歐洲而得名。其因色、形似碧綠的松果而得名,是世界上稀有的貴寶石品種之一,因其通過土耳其輸入歐洲各國,故有“土耳其玉”之稱,亦稱“突厥玉”。綠松石制品現(xiàn)已成為重要的收藏品,是一種次生礦物,由含銅、鋁、磷的地下水在早期花崗巖石中淋濾而成,在近地表的礦脈中沉淀形成結(jié)核,被巖脈的基質(zhì)所包裹。綠松石是最早用作飾物的礦物品種。優(yōu)質(zhì)綠松石主要用于制作弧面形戒面、胸飾、耳飾等。質(zhì)量一般者,則用于制作各種款式的項鏈、手鏈、服飾等。塊度大者用于雕刻工藝品,多表現(xiàn)善與美的內(nèi)容,如佛像、仙人、仙鶴、仙女、山水亭榭、花鳥蟲魚、人物走獸等。人民大會堂湖北廳里的"李時珍采藥"雕像,就是綠松石雕制而成。
綠松石也常被填嵌在金、銀、銅器上,其顏色相互輝映,美麗且富有民族特色。藏族和蒙古族同胞尤其喜愛鑲嵌綠松石的寶刀、佩飾等工藝品。此外,綠松石碎屑可以作顏料。藏醫(yī)還將綠松石用作藥品。護身圣品
在古代人們把它與宗教聯(lián)系在一起。西藏對綠松石格外崇敬,蒙藏地區(qū)喜歡把綠松石鑲嵌在配刀、帽子、衣服上,至今仍是神圣的裝飾用品,用于宗教儀式。多數(shù)文明古國都崇尚綠松石,如埃及、波斯、阿茲臺克(墨西哥印第安人古國)等。
優(yōu)化處理及其鑒別
通常采用注臘、染色和注塑等方法來改質(zhì)天然綠松石。這種做法通常珠寶界是認可的,畢竟優(yōu)質(zhì)的綠松石太少了。
1.染色
⑴染色綠松石顏色不自然,國內(nèi)市場上的染色綠松石常呈深藍綠色或深綠色,且過于均勻,但在裂隙處,顏色變深。
⑵染色綠松石顏色很淺,一般在1mm左右,某些地方可能露出淺色的核。
⑶用沾氨水的棉球擦拭可沾有藍綠色。
2.注塑
注塑包括無色和有色塑料的注入,注塑處理的綠松石(圖12-5-7)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進行鑒定:
⑴折射率:注塑的一般會低于1.61。
⑵相對密度:注塑的相對密度較低,一般小于2.76。
⑶硬度:注塑的摩氏硬度,一般為3-4,注塑的綠松石易出現(xiàn)刮痕。
⑷熱針試驗:注塑會產(chǎn)生特殊辛辣氣味,而且會有燒痕。
⑸紅外光譜:可出現(xiàn)由塑料引起的1450cm和1500cm間的強吸收,而在較新的注塑處理品種中,則出現(xiàn)1725cm的強吸收帶
保養(yǎng)方法:
綠松石的硬度比較較水,非常容易被磨損。化學性質(zhì)不穩(wěn)定,遇酸會受腐蝕溶解。綠松石在高溫下特易變色,甚至較長時間的暴曬和受汗水浸泡,也會使綠松石變色。這些都是在佩戴和收藏過程中必須注意的。
大多數(shù)綠松石有孔,會吸收擦手油、潤唇膏和香水等,盡管在中國的傳統(tǒng)工藝中,會給綠松石表面涂上一層石蠟,以增加綠松石的色澤,同時也起到了保護綠松石的作用,但在佩戴時仍應注意汗跡、油污等,避免與化妝品和皮膚油脂過多的接觸,以免損壞寶石。因綠松石多孔隙,注意鑒別時避免用重液測密度,因為三溴甲烷、二碘甲烷會使綠松石變色。綠松石顏色嬌嫩,怕污染,應避免與茶水、肥皂水、油污、鐵銹和酒精等接觸,以防順孔隙滲入寶石變色。
綠松石怕高溫,不能直接火烤和陽光直射,以免褪色、炸裂、干裂。長時間大日光曝曬會使綠松石因失水而產(chǎn)生裂紋和退色,過高溫度的烘烤會使綠松石變碎易脆。某些印第安手工首飾制作的很精美,修理費也很昂貴。但是銀的導熱率很高,在修理銀首飾時,溫度難以控制,而鑲嵌在上面的綠松石會因溫度過高而碎裂。因為那些寶石是和金屬材料粘接在一起的。
綠松石硬度不大,在佩戴的保存時都應避免和其他硬度大的首飾或物品相碰撞。不要把綠松石放入超聲波清洗機中,一方面有孔的綠松石會吸收溶液使自己褪色;另一方面超聲振動時由于和其他珠寶相接觸,無論有孔的還是致密的綠松石表面都可能受到破壞。
(想了解更多詳情或者喜歡我們的可以添加微信“hsf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