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漸進理論
倡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成功是努力的結果。
擁有這樣的思維,更能夠積極面對失敗,并能從每次的經歷中有所收獲。
愛迪生就說過天才等于99%的汗水加1%的靈感。
愛迪生真的很偉大!他一生中自己單獨或組織進行的發(fā)明有近2000項。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就,其根本的原因除了他堅強的意志和超人的勤奮以外,更有著不怕失敗的精神。
為了尋找一種合適的燈絲材料,他失敗了1600多次。為了提高燈泡的壽命,他又試驗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試驗了7000多次。最后,他把竹絲纖維炭化后安在了電燈泡里,終于,使電燈泡的壽命提高到了1200小時。
在愛迪生研制蓄電池的過程中,試驗了2500次仍未成功,當聽到有人說他已經失敗了2000多次時,他回答道:"不,我沒有失敗,我發(fā)現(xiàn)了蓄電池不能工作的2500種原因。"
愛迪生把漸進理論用到了極致,才能夠從一次次的失敗中吸取經驗,最后成為發(fā)明大王,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
二、軟區(qū)域
當你遇到低落時,你會及時調整過來嗎?當你的環(huán)境不利于你學習成長時,你是如何逆境成長的?你能隨時激勵自己,給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嗎?
印度有一個寓言故事,說的是一個人想步行穿過大陸,但道路布滿了荊棘,這時候他有兩種選擇,要不就是鋪一條路去征服大自然,或只需給自己準備一雙草鞋。如果是你,你會做出什么選擇?我想大部分都會選擇穿鞋,因為這個工作量最小。穿鞋是最有可能實現(xiàn)的方案,然而這只是故事的淺顯含義,背后要說的是穿鞋是改變自己去適應環(huán)境,而想鋪路是去改變大自然,一個從自身出發(fā),而另一個是從而外部環(huán)境出發(fā)。你想想,工作中你是否發(fā)過什么牢騷,這是從自身出發(fā)的,還是對外而發(fā)的,這種牢騷反過來是不是影響了你去積極的工作,而你又深知不正面積極的工作只會給你帶來默默無為。
硬區(qū)域是要求有一個合作的空間讓自己正常工作,對應故事的鋪路。軟區(qū)域是心平氣和的對待事情,適應它并學會使用它,對應故事的草鞋。經常有人說,學習一定要找個安靜的地方,當然我們說有些事情一定需要安靜的地方,然而如果我們一味的一定要追求做事必須有一定的環(huán)境才開始的話,那就是陷入了硬區(qū)域的控制。硬區(qū)域是一個玻璃罩,它固然安全,不過太脆弱,而一旦碎了,環(huán)境變化很大,罩里的人可能不堪忍受。而處在軟區(qū)域中的人就像海里的海帶,在海里順著海流飄動而沒有被海流沖斷。
我們應該做得是認識到“軟區(qū)域”的重要性,不能指望周圍給你提供的都是你理想的,如果我們還想追求卓越,那么我們就必須適應自我激勵和控制的生活方式,從容應對所發(fā)生的一切,像呼吸一樣自如。這種“軟區(qū)域”的應對方法比單純的拒絕它更有效,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培養(yǎng)的,以下為培養(yǎng)“軟區(qū)域”的三個步驟:
1、學會平靜的對待生活中的不完美之處,適應自己的情緒,了解如何讓它們自然宣泄出去
2、學習如何把不完美的地方轉換成我們的優(yōu)勢,激發(fā)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
3、自我激勵,不管外部條件是否有激勵性,找到一種激發(fā)最佳狀態(tài)的情緒,學習如何在我們的意識中制造一些波動來激勵我們前進。
三、漩渦效應
是指一系列錯誤的連鎖反映。其實和“踢貓效應”異曲同工。
某公司董事長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務,許諾自己將早到晚回。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報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時間,為了不遲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駕駛,結果被警察開了罰單,最后還是誤了時間。這位老董憤怒之極,回到辦公室時,為了轉移別人的注意,他將銷售經理叫到辦公室訓斥一番。銷售經理挨訓之后,氣急敗壞地走出老董辦公室,將秘書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并對他挑剔一番。秘書無緣無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氣,就故意找接線員的茬。接線員無可奈何垂頭喪氣何地回到家,對著自己的兒子大發(fā)雷霆,兒子莫名其妙地被父親痛斥之后,也很惱火,便將自己家里的貓狠狠地踢了一腳。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許多人在受到批評或犯了錯誤之后,不是冷靜下來想想自己為什么會受批評或犯錯誤,而是心里很不舒服,總想找人發(fā)泄心中的怨氣。其實這是一種沒有接受批評、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的一種表現(xiàn),受到批評,心情不好這可以理解。但批評之后產生了“踢貓效應”,這不僅于事無補,反而容易激發(fā)更大的矛盾。保持冷靜,恢復清醒,趕緊調整才是上上之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