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閱讀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個說法,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有時候我們可能就是稍微懶得思考了一點兒,結果就讓自己陷入了生活中的一個大坑,白白受了很多苦。
首先就說說追求“安全感”吧,生活中的我們大部分人都背負著一個沉重的枷鎖:“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
基本上我們中國人大部分都是很缺乏安全感,這一點從我們國家高居不下的儲蓄率和女孩子結婚就要房子的現象里窺到一些。追求安全感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恐懼。
恐懼算是所有情緒里面最需要控制的了,因為它之前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實在是太大了導致它一直被保留下來,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它的缺點。想想看吧,不怕老虎的去動物園都是個什么下場,最近的新聞已經告訴大家了。根據達爾文進化論,那么擁有不恐懼基因的人因為不怕死都已經死完了,活下來延續至今的當然就是那些有恐懼基因的人咯。這里想問一個問題,為什么老虎知道要咬動物的脖頸,而且還是一招致命呢?
回到安全感的話題,其實我們真正追求的應該是安全,而這么做也是正確的。可是,追求”安全感“,即,”安全的感覺“。通??磥硎清e的,應為感覺通常是”原始的“、”未經斟酌的“、”未經教育的“·······而教育就在于”糾正我們原本并不正確的感覺“,更科學的思考做事。追求100%的安全感,那只能是錯上加錯了。理由就是:
未來的最重要屬性之一就是“部分不可知”。
有了這個認知以后,當我們考慮未來的時候,實際上就不存在100%的正確。擁抱“不確定性“才應該是我們針對未來作任何決策之時必須再最基礎、最核心的層面上要考慮的因素。
有時候就是一個字差別,我們就把兩個概念混淆成一個概念,造成很多生活上的不如意??缮钪胁粌H僅是安全和安全感,還有一個經常自己不小心搞混淆的一個字之差的概念,以為兩者是等同的讓自己失去了自信。
那就是失敗和失敗者。
失敗了就是失敗者嗎?我估計很多看到這兒的讀者肯定說不是。但是好好想想自己因為一次或者幾次的失敗,就直接覺得自己其實不行、做不好,就是個失敗者。好好想想,這到底是為什么?
感謝您的閱讀,如有收獲歡迎轉發。贈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