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應志剛
在蘇州古典園林里,可園實在是個不起眼的園子。雖也有濯濯水池、檻曲廊回,但畢竟面積小了些,景致也不如其他園林,與其對面久負盛名的滄浪亭相比,很是容易被游客遺落。
可園實際與滄浪亭同源,始建于五代十國,是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近戚中吳軍節度使孫承佑別墅一隅。北宋時系滄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時韓世忠居滄浪亭時,辟其址為宅院,增修擴建,成為“韓園”宅邸。
清乾隆三十二年,名儒沈德潛在此重筑園林,名為“近山林”。再取孔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意,又名“樂園”。道光七年,布政使、江蘇巡撫梁章鉅重加修葺,劃歸正誼書院,成為書院園林,易名為“可園”。
可園幾廢幾興,歷經滄桑,更是幾易其主。而我游可園,皆為拜謁民國才女,先輩同仁張默君而來。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爆發。張默君與父親張伯純趕赴蘇州,勸說江蘇巡撫程德全起義。程德全見大勢所趨,宣布獨立,自任江蘇都督,同時任張伯純為他的參軍,并委托張默君主辦《大漢報》。
14日,《大漢報》創刊,報紙用油光紙單面印刷,日出一大張,設有“社說”、“時評”、“譯電”、“軍政紀事”等十多個欄目,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報導起義軍戰地實況,是武昌起義后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革命報紙。
張默君既任社長又做編纂,每期社論幾乎都出自她手。她以涵秋、大雄的筆名為文,鼓吹民治,倡導大同;筆鋒犀利,義正辭嚴。
創刊號頭條位置刊載了一篇以“中華民國軍政府”名義討伐清愛新覺羅家族封建統治的文章。還登載了大量的新聞和專電。
《大漢報》首刊當天就印了3萬份,由于人人爭購,雖不斷加印,仍供不應求。
張默君是湖南人,早年在金陵陽城學堂附小教書,后進上海務本女校,1906年6月17日加入同盟會,與秋瑾、趙聲等在江浙一帶進行革命活動。
在讀書期間,她通讀鄒容《革命軍》、陳天華《獅子吼》及當時的《新湖南》、《浙江潮》、《黃帝魂》等,開始產生革命救國思想。
1906年,她和父親雙雙加入同盟會,認識秋瑾,兩人大談“興女權,啟民德”,成為至交。
秋瑾就義之前曾去學校找過她,她外出不在,秋瑾留條:“要事相商,訪妹不遇,極悵……再見何期,前途珍重。璇。”
可沒想到,等她看到這字條,四處找尋未果,之后便得知秋瑾已經就義,她痛哭失聲:“與姐不遇而免于難,而既甘死如飴,未克成仁為憾。”
張默君與蘇州頗有淵源。
1910年,張默君加入南社,成為極負盛名的詩人,其中《南社第十一集》書名就由她題寫。
柳亞子曾寫道:“從晚清末到現在,四五十年間的舊詩壇,是比較保守的同光體詩人和比較進步的南社派詩人爭霸的時代。但有一種怪現象,在同光體詩人中間,沒有一個出名的女詩人……南社派中間,舉得出名字的,卻有旌德的呂碧城,湘鄉的張默君,和崇德徐自華、蘊華姐妹,足以擔當女詩人之名而無愧。”
張默君擅長古體韻律詩,在蘇州期間,她常與章太炎、李根源先生在一起賦詩、題字、作畫。今嵌于光福銅觀音寺廊墻上的《西崦梅花詩》碑,也是她在蘇州期間的佳作之一。
除從事革命活動及辦報之外,張默君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1929年,她成為國民政府第一屆考試委員,3年后又被聘為高等教育典試委員,成為中國第一位典試女委員。
1965年1月30日,張默君因胃癌在臺北空軍總醫院病逝,享年8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