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研習中的身心出家

? ? ? ? ? ? ? ? ? ? ? ? ? ? ? 不正思維不正問第十課小結


身出家心出家

身出家

通過觀察我們身邊的人,我們往往發現,層次越高的人,規律越強;或者也可以說,能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做到自律性越強的人,所能達到的成就也就越大。而在佛法修行中,我們看到的僧人,選擇住在山上,通過有規律的生活,主動約束自己,是為了起到更好的修身作用。

身出家,并不是為了逃避,為了出家而出家,否則就出現了模糊概念下的本末倒置。從正確研習佛法的角度出發,身體出家,是因為考慮了綜合因素,從身體的角度,山上清靜,規律的生活,能更好的滋養身體,從而促進修身養性,凈化心靈,加深對佛法的領悟。


心出家

心出家,在于舍棄“貪嗔癡”,正在通往“身出離”的路上,讓自己清靜離欲。心出家主要針對許多的在家居士,因為種種機緣未到,只能繼續在紅塵中打磨。但要盡量的消減自己的欲望,減少自己的貪嗔癡念。世間種種煩惱,大多因欲望而生。一些書籍里所提倡的,斷舍離,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簡化自己的需求,減少自己的欲望,心靈反而能得到足夠的滋養。能滋養心靈的事物,其實并不多,只是世人往往追求太多,淹沒在物質里,反而迷失了自我,找不到生命源頭的快樂。因此,心出家的一種呈現方式就是簡化自己的物質需求,減少自己的欲望。

無論是身出家,還是心出家,都是奔著身心出家的方向。

未來進入佛法研習體系的幾個階段

一加強對理論系統更深層次的學習。從身及心的層面,培養自己的世間正見,以及空性慧

二在對理論有一定的認知以后,參與實修,通過身與心的修行,來體證佛法

三在宏揚佛法過程中,直接體證佛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老師問弟子:一滴水如何能不干枯?弟子沉默不語。老師說道:一滴水,風可以將它吹干、土可以把它吸干、太陽可以把它蒸...
    上善若水_張建國閱讀 675評論 2 1
  • 01 現代人時常混淆權利和能力。 什么是權利?官方的回答是“一般是指法律賦予人實現其利益的一種力量。“ 牛津的解釋...
    東方一郎作者閱讀 1,575評論 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