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回顧、分析與展望

"Smart City"

從全球范圍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建設智慧城市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熱門和普遍的話題,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已經開始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之路。上海作為中國第二大城市,作為國際大都市,自然也不例外。那么,究竟什么是智慧城市?上海是如何建設智慧城市的?上海智慧城市建設有何成效和不足?未來上海如何建設智慧城市?本文試圖對上海智慧城市建設進行回顧、分析和展望,回答上述問題。

智慧城市=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發展

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和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導致城市人口和需求不斷增加,然而城市資源畢竟是有限的,不斷擴張的需求和有限的城市資源之間必然產生矛盾和沖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城市病”,例如交通堵塞、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公共安全等。面對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各類問題,IBM于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的理念。數年來,關于智慧城市的內涵學術界、IT界眾說紛紜,未有定論。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員王世偉給智慧城市作如下定義:“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信息基礎設施為基礎,以社會、環境、管理為核心要素,以泛在、綠色、惠民為主要特征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實踐。”

在筆者看來,“智慧城市”即“智慧+城市”,也就是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智慧型”的信息技術應用于城市的各個方面,滿足城市發展需求,最終實現城市管理有序、城市生活便利、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具體說,智慧城市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智慧管理。對于城市管理者來說,智慧城市意味著智慧政務、智慧城管等,即利用日益發達的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政務管理電子化、信息化,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二是智慧生活。對于市民來說,智慧城市意味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社區、智慧養老、智慧文化、智慧體育等等,人們生活中的種種需求,都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智慧化”,讓人們獲得最大限度的便利;三是智慧發展。從城市當下的產業、經濟發展到城市長遠的發展,智慧城市意味著城市本身需要以信息化為依托,不斷拓展和開發智慧經濟和智慧產業,同時,也要尋求城市生存、生態環境和城市發展之間的平衡點,在保持城市不斷發展的同時,保持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

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回顧

智慧城市的理念一經推出便得到了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設浪潮。中國于2014年8月出臺《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第一次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上海則早在2011年就開始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第一輪三年行動計劃于2011年9月發布,到2013年底全面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在工信部組織的中國信息化發展水平評估中,上海以綜合指數111.02排名全國第一,在網絡就緒度、信息通信技術應用等兩個二級指數排名全國第一。2014年9月,《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2014-2016年行動計劃》出臺,在第二輪智慧城市建設中,上海著力實施“活力上海(LIVED)五大應用行動”,強化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產業和網絡安全保障“三大支撐體系”,引導推動50個重點專項。

2015年12月,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發展研究中心首次發布了《上海市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從網絡就緒度(信息基礎設施)、智慧應用(信息感知與智能應用)、發展環境保障(工作制度建設)三個方面對上海市整體以及各區縣的智慧城市建設作了全面評估。報告顯示,上海智慧城市建設整體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同時,從各權威研究機構對全國各省市信息化發展水平以及智慧城市建設水平的評估結果來看,上海均名列前茅。

上海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分析

作為國際大都市,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可以說走在中國其他城市前列,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不過從全球視野和智慧經濟、智慧生活等具體領域看,上海智慧城市建設仍有不足之處,仍然面臨較大的挑戰。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有較大差距。根據上海社科院信息所發布的2015全球智慧之都排行榜,在全球20個世界性中心城市中,上海排名第15位,落后于所有發達國家中心城市,僅高于布宜諾斯艾利斯、迪拜、孟買、開羅、里約熱內盧等發展中國家中心城市。對此,應該正視和反思自身的不足,向國際先進智慧城市看齊,學習先進智慧城市的建設模式、制度、理念和做法,緊跟國際智慧城市建設步伐,不斷縮小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其次,上海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產業實力有所不足。眾所周知,目前國內互聯網巨頭BAT和京東、小米、樂視等互聯網企業均在北京、深圳、杭州等地,上海僅有攜程、大眾點評等體量相對較小的互聯網企業,同時,在“大、云、物、移、智”等新興信息技術產業領域,國內許多地區已先行一步,如無錫在物聯網領域、重慶在云計算領域、貴陽在大數據領域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產業的不足將直接影響智慧城市的建設,因此,上海應該以更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擁抱互聯網和新興信息技術,鼓勵和扶持互聯網創新創業,為互聯網行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匯聚上海,從而提升上海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水平,助力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第三,智慧城市建設模式有所不足。這也是當前智慧城市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智慧城市建設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因此應該從城市的各項需求出發,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各類智慧應用和智慧系統,也就是“從需求到供給”的模式。但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常常相反,也即智慧城市建設往往從政府出發,由政府主導、規劃和設計,這種“從供給到需求”的模式往往不能及時、準確、全面地滿足市民的真正需求,可能還會造成政府資源和公共資源的浪費。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應該充分了解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和城市發展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建設電子政務等智慧系統,開發涉及市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智慧生活應用,提升民眾對智慧城市的感受度。

第四,上海智慧城市建設中信息和大數據共享仍有不足。智慧城市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和大數據的高度共享,由于城市管理和城市生活涉及政務、城管、交通、醫療、教育、文化、人口等多個模塊,要在多部門之間進行信息和大數據的共享,并非易事,“信息孤島”的現象仍然存在,給智慧城市的建設帶來了諸多障礙。對此,政府部門應該加強頂層統籌規劃和設計,加強政府信息平臺和智慧系統之間的對接和聯系,建立統一的大數據庫和信息網絡,不斷提升信息和大數據共享程度,為智慧城市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未來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展望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任務也越來越艱巨。最新發布的《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要求“深化智慧城市建設”,明確“落實網絡強國戰略”、“建設高速移動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深化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利用”、“全面推廣智慧應用”這四項重要內容和目標。

筆者認為未來上海智慧城市建設有五個關鍵點:一是頂層設計和規劃,應該不斷完善智慧城市建設各項制度,建立智慧城市建設體系,為智慧城市建設奠定堅實基礎;二是“大、移、物、云、智”等新興信息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的發展將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硬件和軟件的保障和支撐;三是“從需求到供給”的智慧城市建設模式。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根據城市的具體需求建設智慧系統,開發智慧應用,有針對性地滿足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和城市發展的各項需求;四是構建大數據和信息共享網絡。只有實現城市各部門信息和大數據的高度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網絡的作用,促進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五是確保信息安全。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必須確保信息安全、準確和有效,如果信息安全得不到保證,可能會給城市管理和城市生活帶來不便甚至引發嚴重的問題,所以信息安全保障體系不可或缺。

長遠來看,智慧化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未來智慧城市將在不斷發展的“大、移、物、云、智”等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所有的信息彼此關聯,形成信息網絡和信息系統并實現信息共享,為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和城市發展提供智能和便利的服務,真正實現“智慧城市”的發展目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