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前段時間,刷《歡樂頌》的時候,看到樊勝美被家里掏空:父母,一個愛惹事的哥哥,不講道理的嫂子,年幼的侄子,一家子幾乎都要靠樊勝美一個人養活。哥哥惹事,父母、嫂子不斷給樊勝美施壓。樊勝美無力,卻也不能撒手不管。為原生家庭做貢獻,已經不是量力而行,而是超負荷運轉了。她說過一句話:我這些年來,把身邊能借的同學朋友,都借遍了,別人都被我借怕了。

接完媽媽一直在要錢的電話后,她頹廢地靠在樓梯口,肆無忌憚的痛苦。那一刻,作為農村出來,現在依然要負擔兩個半家庭的我,深有感觸。

我大學畢業后,在結婚前,錢都是一分不少,全部寄回去了家里。我記得大學剛畢業那會,工資才2000出頭,我甚至每個月寄2000回家。通常是工資還沒發到手,家里催錢的電話,就已經打過好幾遍了。“唉,這個月你妹妹沒掙到錢,家里你侄子還要吃奶粉。”“你侄子生病了,住院花錢,有錢就寄回來啊”……各種理由,除了例行的問候,就是錢錢錢。我甚至都舍不得買衣服,工作后依然穿著學生時候的t恤,牛仔褲。這個穿著、形象問題,其實無形中,擋住了自己的很多機會。這是后話了。

一度,我一看到家里電話,本能的反應是排斥,是又要問我要錢了。接起電話,第一句就是:有什么事?我要是說自己也沒錢,我媽那一套什么花錢供我上大學,多么多么辛苦,不容易的話,馬上就會如期而至。最后,就是我無比愧疚,覺得自己沒能力,不能為家里多分擔一些。后來覺得,國外讀大學貸款,自己還,真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彼此都舒服。

往大了說,是國情如此,尤其是農村,父母的養老,治病,幾乎都是子女來承擔;往小了說,這是養兒防老的最佳體現。

我就這樣懷著愧疚,報恩的心態,不斷付出。直到遇到我先生,看到他和父母的相處方式,我才覺得自己和原生家庭的關系,不太健康。我都沒有自我了,沒有追求自己的幸福,沒有考慮自己的需求。一度,連婚戀,都在為家人考慮。無盡的匱乏感,一直纏繞著我,這一方面讓我在工作上不斷進取,一方面讓我心靈卻總不滿足,總覺得錢不夠花,總是在焦慮。

幸好,我覺察到了,劃定好界限。不再覺得自己享受,就是在對家人犯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由支配自己財富的權利。對父母的贍養是應該的,但不能連帶著把家人所有的欲望滿足,都算在我身上。不管是強迫我,還是用道德抑或哭訴來達到目的,都不行。

不對等的愛,把親情摔碎在地。這其中沒有誰對誰錯,好在,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唯一需要的就是不斷努力。

如果像樊勝美無奈所說的: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那么,重要的是要努力,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