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鐘做個dashboard

工作之余,寫個簡單的系列,前面幾篇是1分鐘做個funnel1分鐘做個時間序列1分鐘做個散點圖

圖表工具:github搜cboard,或者點擊鏈接,記得順便star一下支持開源。

由于前幾篇已經完成了幾個圖,組合就是一個dashboard,本文作為小結,稍微多寫一些,因為同樣是簡單的線圖、柱圖、漏斗圖,不同的組合,效果差異很大。

我們舉2個例子

一、線+漏斗

生活中dashboard最常見的圖是餅圖,比如駕駛面板,司機時刻需要關注油量和速度,餅圖一目了然,然而互聯網的dashboard,一般不追求那么實時(除非你是實時顯示風投的錢還剩幾塊錢,我服),反而是更注重趨勢,最常見的圖是時間序列的線圖。


ts

我們有很多場合會監控一個流程里從大到小的幾個時間序列線,例如查詢量,點擊量,支付數量,訂單量。當一個異常點需要看詳情的時候,加上漏斗圖,瞬間就有把線圖往z軸轉90度,形成截面觀察的即視感,注意這是從2d變成3d,也就是跨維度的攻擊了。

funnel

也許有人會說,柱圖如果按順序排列,也可以看出漏斗的效果,多重柱群也可以看時間趨勢,這是沒錯的。

但是柱圖由于同時完成了線圖+漏斗的兩重作用,反而犧牲了線圖的宏觀角度,因為離散的柱子是很難看出斜率的,所以柱圖通常還是要加線,腦補一下大家經常看到的柱子加上線的圖,由于量綱單位經常不同,這時候往往又會用到第二坐標軸。

新手一般很喜歡用第二坐標軸,但是對于數據可視化來說,一個圖,兩套指標,是非常難以理解,而且容易造成視覺誤差的,dashboard里應該盡量避免任何妨礙“一目了然”的事物。

第一點的線加漏斗,已經足夠完成一個宏觀、微觀兩相宜的面板,剩下的竅門可用設計原理概括:
1、相關
相關的內容必須緊貼在一起,也就是所謂親密性,例如關鍵指標的線和漏斗不能因為美觀而分開;
2、對比
相關的基礎上,可對比的內容依次放在一起,例如前面的例子,查詢-點擊是連續步驟,支付-完成是連續步驟,要突出步驟對比,漏斗就是很好的方式,要突出比例對比,餅圖是很好的方式;
3、重復
關鍵的內容群組,不要為了不重復而換不同的圖形,例如不同步驟的轉化線+漏斗,可以反復出現,合理的重復是提高面板“一目了然”的重要一環,因為無需多次學習;
4、對齊
在相關、對比、重復的基礎上,考慮人眼的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路徑,通過圖表框架對齊來引導用戶的視線。這種對齊可以是橫向,也可以是圓形,有些玩的很花的面板,其實還是符合用戶體驗,就是把握準了用戶視線不走冤枉路,看的舒服這個原則。

以上也就是CRAP的基本設計原則,不知道的話可以百度一下這個屬于互聯網基礎知識的術語。

二、散點+雷達圖

第一點一般是給需求方做的圖,那么做數據的時候我們自己用啥呢?個人而言,肯定是散點圖。

plot

散點圖的魅力在于“發現未知”,我們以雞兔同籠來舉例,我們假設這個規律太難,我無法理解雞兔一共35個頭是什么意思,那么我可以取點來映射,比如(1,34)(2,33),取了幾個以后,散點圖看一下,好巧,竟然隱約有某種規律。同理,雞兔一共94條腿,那么取點映射(1,92/4)(2,90/4),散點圖一下仍然可以看到規律。

中學數學的缺點在于,圖形都恰好是一個‘好’的形狀,我們姑且不討論得到好形狀的這種概率吧,將點一個個畫出來仍然是最好的找規律的方法。在生活中的數據分析里,一般我們會有很多很多個列,形成多組散點圖,通過聚類等進一步瞎找規律的做法,會將一部分點歸類。

這時候如何直觀地觀察各種隨便歸類的效果呢?雷達圖很適合。

如下圖,用了現在最流行的國乒的雷達圖。其實用王者榮耀的雷達圖也可以。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每個方向的數字,互相之間并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組合在一起,你會忽然發現,人眼可以識別出有些組合很“尖銳”,代表偏科,有些呢很“扁”,代表有某幾個弱點,而面積大小可以粗略看成是所謂”整體實力“。

通過雷達圖,將抽象之至的、正常人無法理解的多維向量,變成一個個可感知、可對比的數據可視化--雖然到底對比了什么鬼我們自己也說不出,但就是覺得可以對比。

radar

在毫無頭緒的數據探索過程中,往往需要散點+分類+雷達來”套“業務需求,有時候一套雷達啟發出的業務關聯性,是無數線圖柱圖永遠做不到的,試試看,很有趣。

很晚了今天就寫到這,謝謝閱讀。本系列也先就這樣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