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反思的能力

反思,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能。可是我們的教育中對這一能力的訓練卻非常欠缺。

我們知道,如果想要成為一個肌肉男,那么就要堅持不斷地進行力量訓練。與此類似,如果要想訓練思想的肌肉,讓自己看問題深刻而準確,要堅持的基礎訓練之一便是反思。

然而,由于我們的教育經歷中缺少“反思”這一重要能力的訓練,我們大多數人常常把總結當成了反思。

反思不是總結,至少兩者的側重點非常不同。

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而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

或者,換個說法:

反思的實質是對假設進行校正。

從應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順序:做出假設——采取行動——產生結果

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我們經常會推測現象背后的假設,但是我們總把我們的假設當作事實,沒有能力區分假設與事實,也就無從對我們的假設進行改進。

比如,前面我們提到的跳躍性假設,便是一種把對現象的假設當作事實的情況。

再比如,古人會把產生雷電的可能假設之一:有雷公電母主宰當作事實,進一步產生祭祀和崇拜行為。

現代人也一樣,2015年的一則新聞是:“夫妻幻想中500萬元彩票討論中分配不均打架報警”,這算是把假設當成事實的經典案例了吧。

一個硬性技能要求:高水平的反思能力。

什么是高水平的反思能力?

能夠持續地從日常工作、他人經歷和書籍案例中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改進服務客戶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有能力通過反思讓自己處于持續的改進狀態。在剛開始寫的時候便會遇到一個大問題:要培養堅持反思的習慣,首先要解決反思寫什么的事情。要不然會因為沒什么可寫,硬逼自己寫,就寫成流水賬了。這樣的話,每日反思這件事情就很難堅持下去。畢竟誰也不是傻瓜,會一直做沒意義的事情。

只有發生大事后,才值得進行反思,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

比較重要的大事發生后,當然應該反思,但是,決定你在事情中的表現,卻是一個個的小事——臨場的發揮、溝通的技巧、心態的調整。

因此,想要在關鍵時刻有更好的表現,就應該通過對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個個細節反思來改進提升。因此記反思曰志就很有效果:

一個人的信譽要從履行每一個小的承諾做起,而我們大多數人很容易忽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隨口承諾的事情。你答應了別人,哪怕在你看來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別人很可能記在心上。如果你忘記了處理,別人嘴上不說什么,心里卻對你的評價要調低一點。原來自己隨口答應別人的“好的”、“行”,都是自己的承諾啊,可自己真正認真對待,用心去做的有多少?

反思內容中增加了一條:檢查承諾。

于是,在日記中提醒自己注意兩件事情:

1、答應別人的事情,盡可能第一時間記錄下來,避免遺忘。

2、輕易不給出承諾。確信自己有能力做到,再答應。

因此,反思日志不一定要記錄大事,從日常的小事、小習慣入手,從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入手,就能找到幫助我們改進的辦法。這一點特別重要,堅持記錄反思日志后發現,只有把思考過程,甚至身體反應和當時發生的事情結合起來記錄,在回過頭來看的時候,才會有更多的啟發和觸動。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來自于年齡,

甚至不是來自于經驗,

而是來自于對經驗總結、反思和升華的能力。

人的進步和行為的改變,往往源自于反饋。

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行為產生了什么影響,你是不會改進的。

反思日記,是一個幫助我們主動對行為影響進行反饋的工具。

我們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去對自己行為的可能影響進行主動管理。

我們往往是遇到一些挫折,或者遇到很大的困難,把自己逼到一定狀況的時候,才會去反思。

而反思日記,是把反思這一個偶發的行為變成了主動的、持續的行為。

過去你對自己進行一次深入反思和思考,可能要兩個月、三個月,甚至半年才有一次。

其實,不是這兩三個月,或者半年之間,我們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而是這些細節被我們忽視了——這些寶貴的改進空間,在不知不覺中溜走了。

現在,你把反思反饋的頻率強化到每天都發生,實際是在把成長的經驗點一個一個積攢起來。

如果能力增長是一條曲線的話,偶爾反思一下的人增長曲線的斜率很緩的;

每天堅持反思,從生活經歷中不斷改進自己的人,增長曲線的斜率就陡得多。

這便是利用反思構建自己看不見的競爭力的關鍵你要提前設定一個期望的標準,然后每天反思,與之比較尋找差距!

多么簡單的的辦法啊!

但是又有幾個人會在自己反思的時候,提前設定好要實現的目標,每天與之比較呢?

如果你要減肥,你會在每天記錄并比較今天的攝入熱量符合標準嗎?

如果你要增進人際關系,你會在每天記錄并比較自己的行動是否有效嗎?

如果你要提升邏輯能力,你會比較自己今天的分析內容和期望目標之間有什么差距嗎?

很多人都讀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但是真正能夠做到每天踐行的人微乎其微。

對標反思:

(1)每日反思對標,其實是一個“打卡”的過程。

記錄每天對標的結果,讓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更加積極地堅持反思、提升自我,這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因此,堅持對標記錄,能夠通過正反饋,加速習慣的養成。

(2)每天反思對標同樣的內容,是一個自我催眠的過程。就像心理學中講我們可以通過self talk來與潛意識對話,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認知。

(3)參考現代企業管理中“對標管理”方法,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對標的過程標準化為:對標——對表——對照三個流程,讓你的反思日記在對表環節,更加精細和易于比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對標管理”

要想進行高效能的反思,一定有方法。

一、結構化反思內容

每天的反思日記,包含9個方面:

1、去年今日:回顧去年今天發生的事情和反思。

2、昨日記錄:記錄回顧昨天值得記錄的事情。

3、感恩日記:我們常常把別人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感恩日記讓我更敏感、主動地去理解別人的付出——沒有誰天生有義務為你付出。我的切身體會是:我越對生活和他人感恩,內心反而越感受到豐盛和幸福。

4、承諾日記:此前的文章提到過,記錄自己隨口答應的“好的”

5、反思日記:記錄昨天自認為做得不好的地方,為什么,如何改進?

6、人脈日記:記錄昨天結識的新朋友或者和老朋友的聯系,想想自己怎么能夠幫助他們。

7、管理日記:這和我的工作職責有關,主要記錄我在團隊管理中遇到的問題或處理得好的事情。

8、身體狀況:每日記錄自己的身體數據和運動、飲食情況。后來用了云端的體重數據記錄,但是運動量還是會直接記錄進行比較。

9、昨日新知/未來日記:記錄昨天新學到的知識或者收獲,有時候也會站在未來看今天的自己,審視自己今天的角色和應該采取的行動。

二、把生活案例化

書中的案例是來自于現實生活,那我為什么不能把我的現實生活作為案例來研究分析呢?

這個思路給了我非常大的啟發,原來我可以把看似平淡的每日生活,編輯成案例,分析問題!

比如,當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后,我會在記日記的時候把這個問題案例化——記錄問題產生的背景、現在的主要沖突,我接下來應該采取的策略和行動,我期望實現的預期目標。

這個方法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那就是當我按照我的思考采取行動之后,可以回過頭來比較實際的效果和當初的預期之間有什么差別,從而找到未來遇到類似問題的改進辦法。

三、聯想與聯結

其實反思日記最重要的不是記錄,而是創造和重新認識已有的知識。

在反思的過程中,分析和思考自己遇到的問題或者做得好的地方的時候,一定會提醒自己進行跨界的聯想和聯結:

我過去還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我聽說過還有其他人犯過類似的錯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嗎?

這種在反思一件事情的時候通過聯想和聯結,將生活中其他經歷和經驗串聯起來,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過往經歷的辦法,能夠將自己分散的生活經驗進行重新組織,看到其背后相似的規律。這對我們洞察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幫助。

四、人情&事理

所有問題的反思,最終應當落腳到兩個層面:

一是反思事情背后的心理學依據;二是反思事情背后深層次的規律。

在反思后將結論歸于“心理學”+“事情規律”的方法,簡稱為“人情&事理”。

之所以會歸結于這兩個層面,其實無非是這個世界的事情都是人在做,因此,影響事情結果的就是人的心理規律與事情規律,只要能夠洞察這兩個層面的規律,就能找到解決好事情的規律。

曰記案例

【管理日記】

《創新者的窘境》,其中提到“很多企業的失敗是源自于其最成功的時候。”

這其實可以用心理學解釋——人一旦取得一些成績的時候,就會把原因歸結于自己多么聰明,自己很能干等,這就是自我歸因偏差,而沒考慮到很多時候是時機、運氣的問題。

正如張瑞敏說的:只有時代的企業,沒有成功的企業。這也像過去自己讀書的時候,一次成績考得好了,之后就容易驕傲自滿,結果下一次就會摔跟頭。

一定要有清醒的自我批判反省能力,越是取得成績時,越需要冷靜地看待自己。人就是這樣,容易意得志滿,這是天性,很難一下子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將這種心理因素減少到可控的范圍內。

因此,對自己而言,應當以終為始地思考:我在什么時候,如何應用我自己的錯誤清單呢?比如在招聘人員,在工作安排,在客戶溝通中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我盡快反思的,建立自己的清單來提醒自己。并且,我需要將核查“人類誤判清單”作為我每天的習慣,就像之前培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樣。

當初,每天對高效能人士7個習慣的反思,讓我現在養成了以終為始的思考習慣和積極處世的習慣,未來還有更多的習慣值得我去培養。顯然,這個人類誤判清單是我要培養的下一個重要習慣。

期望通過不斷強調反思的重要性,并用自己過往的反思日志案例作佐證,能夠引起你對這件事情的重視。如果你能夠開始嘗試每天做反思,哪怕每天只寫一句話,只要你開始了并堅持去做,我就會覺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