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和光同塵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雖然是虛無的,但怎么用也用不完,深遠的像萬物本源。道將自己的鋒芒消磨,將自己的繁雜消解,調和自己于光芒之中,混同自己于塵土之中,他深遠的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我不知道它是如何產生的,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這章是用比喻的方法對道進行進一步的描述。總結起來,道是一種無所不在卻有看不到摸不著無比深遠的東西。這看起來是在說道的特性,但仔細品味會發現說的是我們對道基本一無所知。它無所不在,所以我們不清楚它在哪里。它總也用不完,所以我們不知道它一共有多少。它不鋒芒也不繁雜,我們不知道它有什么具體的特性。我們不知道它是怎么產生的。它很深遠,所以我們沒辦法觸及到它。
《道德經》里的道到底是什么?我一直認為這個問題是沒辦法用文字回答的。因為一旦開始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引入其他概念,于是掉入概念陷阱,我來演示一下。
如果我說這個世界最初只有道,然后道慢慢分化發展成這世間萬物,這里就明顯產生矛盾了。“世界”這個概念怎么定義?它在道之前就存在了嗎?它和道共存嗎?如果道都解釋不清,那“世界”這個概念怎么解釋?這里還沒有涉及到麻煩的時間問題。
這里我們再仔細探討下給東西命名的問題。比如三個孩子,第一個見過蘋果的畫,知道它叫蘋果;第二個見過蘋果,但不知道它叫什么;第三個沒見過蘋果的外形,也不知道它叫什么,但吃過被切成塊的蘋果。那這三個孩子誰對蘋果了解更多一些?如果老師拿來一個蘋果給三個孩子看,只有第一個孩子能叫出它的名字,但它既沒有看過蘋果實物,又沒吃過,僅僅因為他知道蘋果這個名字就對蘋果了解更多嗎?而蘋果這個名字在不同語言里也是不同的。
我看到了蘋果,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蘋果,那么我會更了解它的信息嗎?蘋果這個名字不是蘋果自身的屬性,不包含任何蘋果的信息,僅僅知道它的名字,我對它的了解并沒有變多。如果有人告訴我蘋果比較甜,但假如我從來沒吃過甜的東西,不知道甜是什么味道,那還是不知道就蘋果有關的更多信息。如果我想更了解蘋果,只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直接接觸蘋果,比如觸摸、品嘗;另一種是直接接觸過與蘋果在某個方面(比如味道)相似的東西,然后得知蘋果在那個方面和它類似。
同樣地,道這個字就和蘋果一樣,名字是不包含信息的,它寫成道或者任何其他字都是沒有什么區別的。那我們怎么能獲得和道有關的更多信息呢?一種是直接接觸道,但看起來我們的感官是沒辦法感受道的;另一種是和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類比,但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供使用。